第121章 至於庸庸,殆難為工(第2/2 頁)
公主們,就只有太子的親妹妹懷寧不是小孩了。而懷寧公主也不過才十二歲,尚是天真爛漫的年紀。
鄭長憶更是震驚不已,他猛地抬頭看向太子,只見太子緊抿雙唇,恐怕早就猜到會走到這一步,所以昨夜才那般焦慮。
鄭長憶的心沉到了谷底。他深知,和親雖非上策,但在當前形勢下,卻是最有可能平息南疆戰事的辦法。然而,懷寧公主是太子的親妹妹,先皇后早逝,太子對她疼愛有加,視若珍寶。
,!
太傅故意刁難鄭長憶,提高聲音問道:“鄭大人,南疆那邊是繼續打,還是讓懷寧公主去和親呢?你向來足智多謀,今日也給個注意。”
鄭長憶不可思議的看著他,只覺得遍體生寒,彷彿置身於冰窖之中。
他知道太傅心眼小又記仇,但沒想到他會這樣公報私仇。
他帶著一點期望看向皇帝,卻發現皇帝對太傅的話並沒有什麼不滿。
鄭長憶瞬間明白了,皇帝早就有和親的想法,只是等著太傅開口並透過其他大臣來施壓,等一個倒黴蛋開口說和親二字,讓他去做這個千古罪人。
太子也明白,他不想讓鄭長憶成為罪人,也不想讓自己的妹妹去和親。他緊咬著牙,向前一步,
“父皇,”太子嚴孤山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兒臣深知南疆局勢嚴峻,但兒臣更不願看到我大齊以犧牲公主為代價換取和平。和親非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更多紛爭。兒臣願領兵親征,誓要驅逐外敵,收復失地,以揚我大齊國威!”
“不可!”鄭長憶幾乎是下意識地說了出口,又立即反應過來自己有些昏頭了,連忙找補, “陛下不可聽從太子殿下之言,南疆之地,山高水遠,兵荒馬亂,殿下千金之軀,怎可輕易涉險?請陛下另尋良將出徵,以保殿下與公主安全。”
然而,鄭長憶的肺腑之言並未能平息朝堂上的風波,反而引來了兵部尚書的冷笑。
“鄭寺卿,”兵部尚書搖了搖頭,冷笑道,“你久居京城,養尊處優,哪裡知道南疆已經變成了什麼樣子?戰火連天,生靈塗炭,兩座城池早已血流成河。照你所說,既不和親,也不派兵,難道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外族殺進京城,屠戮百姓嗎?還是說,要等到南疆的戰火蔓延到鄭府門口,你才能想出對策來?”
鄭長憶實在忍不住,怒道:“尚書大人說得對,下官只是一屆文臣,甚至連言官都不是。尚書大人掌管兵部這麼多年,眼瞧著大敵當前,不為國出謀劃策,倒來逼問我軍務計謀?”
這話語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激起千層浪,眾人心驚不已。是啊,滿京城的朝官向來看不起他。平日裡,他們對鄭長憶充滿了鄙夷和不屑,可如今大敵當前,各種棘手的擔子卻都莫名其妙地丟給了他。
皇帝也在這一刻敏銳地發覺了其中的問題。然而,他所想的並非是眾人對鄭長憶的不公,而是覺得自己給鄭長憶的話語權似乎太大了。皇帝心中暗自思忖,這個鄭長憶,平日裡看似溫順聽話,沒想到在這關鍵時刻,竟如此大膽,敢當眾與兵部尚書叫板。看來,自己對他的掌控確實有些鬆動了,必須得重新審視對他的態度。
皇帝面沉如水,冷冷地說道:“此事的確輪不著鄭寺卿來管。”
鄭長憶低下頭,緩緩退到一旁,心中卻亂如麻團。他看著這些平日裡被視為國家棟梁的武將們又開始吵吵嚷嚷起來,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如同嘈雜的鬧市。他們有的主張強硬出兵,有的則堅持求和,爭論不休,卻始終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不知吵了多久,時間彷彿在這混亂的爭吵中變得無比漫長。鄭長憶只覺得自己的腰痛到快要站不住了,那隱隱的疼痛如同細密的針,不斷地刺激著他的神經。而這些武將們似乎完全沒有停下來的跡象,依舊在那裡爭得面紅耳赤。
終於,皇帝再也無法忍受這些尸位素餐的官員無休止的爭吵,煩躁地揮了揮手,說道:“好了!兵部去領虎符,先從附近幾個縣調兵支援。至於其他明日再議!退朝!”
眾人這才紛紛閉嘴,各自心懷忐忑地退下。
“鄭鶴,你留下。”
:()太子殿下,本官不是男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