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無支祁(第4/7 頁)
燃香取暖。忽一樵夫言於眾曰:“前夜夢悟空示吾,山中有靈芝,可療百病。”眾半信半疑,遂遣人入山探尋。果於深谷得靈芝數株,分予病者,服之皆愈。
歲月悠悠,徽村之名因悟空而聞於四方。遠客紛至,或慕悟空之名,或賞山水之秀。村人皆熱情相待,賓主盡歡。
一富商聞之,欲以巨資擴祠廟,立巨像,以謀利。村人不許,曰:“悟空之靈,在乎清正,非為銅臭。”富商慚而退。
又一文人,遊歷至此,宿於村中。夜聞悟空傳說,晨起揮毫,著文以記。文傳天下,引無數雅士來訪。或吟詩作畫,或撫琴弄簫,一時之間,徽村文風鼎盛。
有一武生,性豪爽,慕悟空之勇,於祠前舞槍弄棒。悟空靈現,點其招式。武生得悟,武藝大進,後投身軍旅,衛國保民。
數年後,村外官道通,車馬喧。村人亦與時俱進,興學塾,育人才。學童常至祠中,拜悟空,立志向。
一日,一外邦畫師來訪,見悟空之像,驚歎不已。遂留居村中,研習徽派水墨技法,欲將悟空之神韻傳於異域。
又逢春和景明,徽村繁花似錦。悟空之靈,融于山川,化於民心。其精神如春風化雨,潤澤萬物。
桃花嫣紅處,一少女輕歌,歌曰:“悟空大聖,俠義千秋。徽村有幸,靈韻長留。”歌聲嫋嫋,飄於天際,與彩雲相和。
流年似水,徽村日益繁華。然村人不忘初心,謹遵悟空之精神,勤勞善良,誠信友愛。鄰里和睦,守望相助。
一遊子歸鄉,見村貌新變,感慨萬千。於祠中長跪,謝悟空之恩。是夜,夢悟空囑其造福桑梓。遊子醒後,傾其資財,修橋鋪路,興辦實業。
秋來稻熟,金浪千重。豐收之景,如詩如畫。村人于田間勞作,笑談悟空軼事。忽一仙鶴東來,落於田畔。村人皆曰:“此悟空之使也。”遂供以香果。
寒來暑往,徽村歷經風雨,而精神不滅。悟空之傳說,代代相傳,愈傳愈奇。
一高僧雲遊至此,感悟空之靈,於祠旁建寺。晨鐘暮鼓,梵音嫋嫋,與悟空之祠相呼應。僧俗共修,禪意與俠義相融。
又過數十載,徽村成為一方勝地。文人雅士、商賈庶民,皆來尋悟空之跡。村人以茶酒相待,講述往昔故事。
一畫師繪《徽村盛景圖》,圖中悟空之祠立於青山綠水之間,祥雲環繞。此圖流傳於世,眾人觀之,皆嚮往徽村之美、悟空之靈。
歲月更迭,徽村始終安寧祥和。悟空之精神,如明燈指引,照亮人們前行之路,永不磨滅。
歲月如流,古城牆下,青石巷陌,苔痕蒼蒼。悟空之祠,香火嫋嫋,巷中稚子,亦知悟空之名。
晨曦微露,灑於巷間。一貨郎擔著行囊,搖著撥浪鼓,緩行於巷。至悟空祠前,貨郎放下擔子,入內虔誠上香,唸唸有詞:“大聖佑吾,貨殖通順。”言罷,方挑起擔子,吆喝而去。
日中時分,酒肆旗飄,酒客三兩,聚於桌前。一老者捋須,講起悟空舊事,眾人傾耳。忽聞馬蹄聲疾,一官差快馬而過,揚塵四起。原來是城中有盜案生,官差束手無策。
眾人議道:“若悟空大聖在此,何愁盜案不破。”正言語間,一白衣書生翩翩而來,聞此笑曰:“悟空之能,豈在緝盜,然其精神可勵眾人也。”酒客皆稱是。
未幾,一賣花女挎籃而過,籃中花朵嬌豔欲滴。賣花女於祠前駐足,獻上鮮花一束,輕聲禱唸:“願大聖護佑,阿爹病體早愈。”而後蓮步輕移,花香滿巷。
日暮西山,餘暉斜照。一武師著短打,行至祠前,恭敬參拜。原來,武師欲開武館授徒,求悟空庇佑。此時,一僧一道攜手而來,僧敲木魚,道搖拂塵,亦入祠中。僧道言:“悟空之道,剛柔並濟,吾等亦當體悟。”
夜色漸濃,華燈初上。街巷中傳來絲竹之聲,幾家大戶門前燈籠高掛。一富家公子攜僕役路過祠廟,入內添油上香,祈求姻緣。
更深漏殘,萬籟俱寂。唯有打更人敲著梆子,“篤篤”聲在街巷迴盪。忽一道黑影竄過屋脊,打更人驚,大呼:“有賊!”瞬時,幾家門戶開啟,眾人提燈執棒而出。然賊人身影已杳,眾人無奈。
次日清晨,眾人至悟空祠前,祈大聖顯靈擒賊。是日午後,一乞丐於街角見一陌生面孔,行跡鬼祟。乞丐憶起眾人之言,遂悄然跟蹤。至一僻巷,乞丐大呼捉賊。巷中居民聞聲而出,將賊人圍困。
經此一事,眾人皆道是悟空顯靈。自此,古城中善行者愈多,惡事漸少。每逢初一十五,街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