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山南水北(第2/3 頁)
曰:“吾非欲標新立異,特以良心未泯,不忍見世道沉淪。雖力微勢薄,然吾願為一滴水,匯入正義之洪流;願為一粒沙,築成道德之長城。”
願天下有識之士,皆能攜手並肩,共同努力。使道德重振,文化復興,教育重光,世界和平。使大地回春,山川煥彩,人心歸善,社會和諧。則吾中華之偉大復興,世界之美好未來,可期矣!
吾既懷此志,遂躬身力行。始倡道德之教於鄉閭,集眾講學,論道說義。初,應者寥寥,人多哂吾迂腐,言此急功近利之世,道德何益,財帛權勢方為務本。吾不以為然,持之以恆,每遇人則勸善規過,言道德之要。
久之,有二三子感吾誠意,傾心來從。吾等遂立會結社,周行閭里,助貧弱、恤孤寡。見紛爭者,以理勸和;遇狡詐者,以義責之。鄉中風氣,稍有改觀。
然行此事,阻礙甚多。有豪強惡霸,忌吾等之行,橫加干涉;有奸猾之徒,造謠中傷,欲壞吾等之名。然吾輩守道之心愈堅,不為所動。
一日,行於市,見一商肆欺瞞顧客,以劣充優。吾上前理論,商家怒,驅吾出門,且言:“汝何多事,壞吾財路。”吾厲聲道:“汝以不義取財,雖得一時之利,然失卻良心道德,終為世人所棄。”商家聞吾言,略有慚色,然猶強辯。圍觀者漸眾,皆議商家之過。商家懼眾怒,諾改過。
又有學塾,師者敷衍塞責,徒務虛名,誤人子弟。吾往諫之,師者怒曰:“吾之教法,與汝何干?”吾曰:“教育乃百年大計,汝等誤人子弟,罪莫大焉。”遂與諸師辯理,終使其有所省悟,勵志革新教法,專心育人。
歷數載,吾與同儕奔走努力,四方漸受感化。鄰里相助之風漸起,欺詐之行漸息。雖未臻大同之境,然已有小成。
一日,遇一老者,撫吾背曰:“汝等所為,善莫大焉。然道阻且長,汝等當不懈努力。”吾拜謝曰:“小子當謹遵教誨。”
此後,吾等愈知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又廣結志同道合之士,共商興道之策。或辦義學,教貧寒之子;或立醫館,濟貧病之民;或興實業,助民生之業。
歲月如流,吾已鬢髮染霜。回首往昔,所歷艱辛無數,然見世風漸正,道德漸興,心中甚慰。雖餘生無幾,但願傾盡全力,直至生命之終。
時逢大旱,田中禾苗焦枯,百姓苦不堪言。吾與諸友議救災之策,或言開倉賑濟,或言鑿渠引水,或言祈雨祭天。吾思之再三,以為賑濟可解一時之困,然非長久之計;祈雨祭天,乃無稽之事,不足為憑。唯鑿渠引水,方為根本之法。
遂集眾之力,募工匠壯丁,籌錢糧物資。然工程浩大,所費甚巨,中途錢糧漸乏,民力亦疲。有欲棄者,吾勉之曰:“此事關乎民生,功成則萬民受惠,縱艱難萬險,亦當堅持。”眾人感吾言,復振精神。
歷數月,渠成,清水自流,灌田溉地。百姓歡呼雀躍,歌曰:“賢士之功,澤被蒼生,千秋萬代,銘記心中。”見百姓之喜,吾等疲憊皆消。
未幾,邊地有寇亂,烽火連天,百姓流離。吾憤而起,率鄉勇義民赴邊。途中風餐露宿,不以為苦。至邊地,與寇戰。初戰不利,損兵折將。吾痛定思痛,察敵之虛實,研戰之方略。
再戰,以奇計破敵,斬寇首,逐敵千里。邊疆遂安,百姓歸鄉。朝廷聞吾等之功,欲加官賜爵。吾等辭曰:“吾等所為,非為功名利祿,只為保境安民。”
歸鄉途中,見民生漸復,田野又綠,心中甚喜。然知興道之路,漫漫而修遠,不敢有須臾懈怠。
時文風不振,詩詞歌賦,多陳詞濫調,無病呻吟。吾倡復古之學,以先秦諸子、唐宋大家為範,興經世致用之文。立書院,聚學子,講經論道,評詩論文。一時之間,文風蔚然。
又有惡吏,魚肉百姓,橫徵暴斂。吾上書彈劾,與惡吏相鬥。彼以權謀私,欲陷吾於囹圄。幸得百姓聯名上書,為吾伸冤。朝廷察其奸,罷惡吏之職,百姓稱快。
歲月悠悠,吾鄉之業漸興,農商繁茂,閭閻殷實。然吾未敢忘初心,常思民生多艱,欲使四方皆蒙惠澤。
一日,聞鄰鄉有水患,洪流肆虐,田舍盡毀,百姓號泣。吾率鄉人攜糧米、衣物往救之。至其地,見滿目瘡痍,水漫四野,溺死者相枕藉。吾心痛甚,即組織眾人築堤排澇,安置災民。日夜操勞,不敢有怠。
歷十餘日,水勢漸退,然田地荒蕪,百姓無以為生。吾議以吾鄉之有餘,助其耕織,且教以養殖之法、桑麻之藝。越明年,彼鄉始復生機,民皆感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