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第2/4 頁)
深以為然。
別鴻儒,行於街衢。見一乞兒,衣不蔽體,骨瘦如柴。餘予之食,乞兒狼吞虎嚥,須臾而盡。問其身世,乞兒泣曰:“家破人亡,流落至此。”餘憐之,欲攜其同行,乞兒欣然應允。
與乞兒同行數日,至一河畔。河水滔滔,濁浪排空。河畔有一漁家,漁家有女,年方二八,貌若天仙。女見餘等,款以茶飯。餘與漁家相談甚歡,知其世代捕魚為生,然近年河水汙染,魚獲漸稀。
餘欲助漁家,思無良策。忽憶鴻儒之言,遂決意在河畔興學,教村人子弟讀書明理,以期未來有所作為。漁家聞之,極力支援。
學舍就於河畔,村人聞之,皆送子弟來學。餘傾囊相授,不覺歲月匆匆。
一日,忽有一隊官軍至。官軍首領橫蠻無理,欲驅餘等,強佔學舍為兵營。餘據理力爭,首領怒,命士卒縛餘。眾學子與村人皆圍而護餘,官軍懼眾怒,悻然而去。
經此一事,餘知此地不可久留。遂別漁家與村人,攜乞兒復前行。行至一山,山高林密,雲霧繚繞。入山未幾,遇一隱士。隱士居茅廬,採藥為生。
隱士見餘,邀入茅廬,煮茶相待。餘問隱士何以避世於此,隱士曰:“塵世紛擾,人心險惡,不如山居,逍遙自在。”餘曰:“然天下蒼生受苦,先生豈能獨善其身?”隱士沉吟良久,曰:“君言有理,吾當思之。”
與隱士別,繼續前行。山路崎嶇,行至一懸崖,餘失足墜崖。幸得樹枝相掛,未墮谷底。乞兒竭力救餘,半晌,方脫險境。
經此磨難,餘與乞兒相視而笑,遂攜手共進。行至一山谷,谷中別有洞天,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谷中居民,皆怡然自樂,不知外界戰亂。
餘居谷中數日,身心俱疲漸復。然念及天下之事,終不能安心於此。遂別谷中居民,再踏征程。
出谷之後,復行數日,至一古鎮。鎮中屋舍儼然,然行人稀少,多有破敗之象。入一酒肆,欲稍作歇息。酒肆主人乃一老者,見吾等疲憊之態,遂置酒食。
餘問老者此間情狀,老者嘆息曰:“年來戰亂頻仍,盜匪橫行,鎮中壯丁多被擄去,或死於戰火,或杳無音信。田地荒蕪,民生凋敝,昔日繁華不復存矣。”餘聞之,黯然神傷。
食畢,欲付銀錢,老者擺手曰:“亂世之中,相遇即是緣分,此酒食算吾贈汝,望君珍重。”餘謝過老者,離酒肆而行。
行至鎮郊,見一古寺。寺門半掩,鐘聲悠悠。入寺,見一老僧於禪房打坐。餘上前施禮,老僧微微睜眼,道:“施主滿身風塵,想必歷經磨難。”餘遂將一路所見所聞告知老僧。
老僧曰:“塵世如苦海,眾生皆受苦。然善惡有報,因果迴圈,施主既有悲憫之心,當行拯救之事。”餘深以為然,遂問老僧何以拯救蒼生。老僧曰:“救人先救心,傳法佈道,使人心向善,方能化解戾氣,拯救天下。”
別過老僧,與乞兒繼續前行。途中遇一儒生,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儒生見餘,哭訴道:“吾本欲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奈何戰亂突起,科舉停罷,無處施展抱負。”餘安慰道:“先生之才,必有可用之時,莫要灰心。”
儒生聞餘言,精神稍振,遂與吾等同行。行至一村落,村中有疫病橫行,死者甚眾。餘等心急如焚,四處尋醫問藥。
幸遇一遊方郎中,郎中憫其疾苦,願施援手。餘與儒生、乞兒協助郎中,採藥熬湯,分送村民。經數日救治,疫病漸平,村民感恩戴德。
離村落,行至一山谷。谷中風景秀麗,然有一夥山賊盤踞,時常劫掠過往行人。餘等欲除此禍患,遂設計誘山賊入陷阱。一番激戰,終將山賊制服,解百姓之危。
又行月餘,至一城池。城池高大堅固,然城內秩序混亂,官商勾結,欺壓百姓。餘等義憤填膺,暗中收集證據,上告朝廷。朝廷震動,派欽差前來查處,貪官汙吏皆被懲處,百姓拍手稱快。
一日,行至江邊。見一漁夫垂釣,面色愁苦。問其緣由,漁夫曰:“江中魚少,難以維持生計,家中妻兒老小,嗷嗷待哺。”餘思之,教其養殖之法,漁夫欣然接受。
歷數載,遍歷諸地,救苦救難,傳學授道。雖艱辛備至,然見百姓生活漸有起色,心中甚慰。
忽一日,聞邊疆戰事吃緊,敵國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餘與儒生、乞兒及沿途結識之仁人志士,毅然奔赴邊疆。
至邊疆,見戰火紛飛,屍橫遍野。吾等投身軍旅,與將士們並肩作戰。餘雖一介書生,然報國之志堅定,奮不顧身,衝鋒陷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