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咫尺(第1/2 頁)
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恆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歷二十四年
戌月二十 多雲
咫尺方寸影,山海幾千重。天涯明月處,人生何海川。抑鬱不平時,請記我在然。芳草蔭茂萋,盤根木嫣然。人之所群種,靈長類幣出。嘈雜若蟲影,漸少銷盡遲。 幾度又靠岸,無言話愈多。樓盡亭臺墟,雜言修行斷。無因厭惡重,屋裡避芸凡,井蛙不語海,夏蟲不語天。
餘離喧囂之市井,向那深山幽林而去。行至山林深處,古木參天,枝葉交錯,陽光透過縫隙灑下,如碎金滿地。腳下,落葉積厚,鬆軟無聲,彷彿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耳畔,鳥鳴婉轉,與山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交織,宛如天籟。溪邊,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隨溪水緩緩流淌,似在演繹著時光的流逝。
於溪邊巨石上靜坐,觀水流潺潺,思人生之無常。水之靈動,遇石則繞,逢窪則聚,卻始終奔騰向前,永不停息。人亦應如此,雖會遭遇諸多阻礙,然心向遠方,不可為外物所困。此時,見一老叟垂釣於溪邊,神情悠然,彷彿世間之事皆與他無關。餘上前作揖,請教其道。老叟笑曰:“我釣非魚,乃釣心也。塵世紛擾,人心易亂,唯有於此靜謐之處,方能尋得內心之安寧。”言罷,收竿而起,魚簍空空,卻笑意滿顏。餘頓悟,人生所求,並非功名利祿之滿盈,而是內心之平和與自在。
別了老叟,繼續前行。山路崎嶇,荊棘叢生,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然心中有念,便不覺其苦。行至山腰,見一古寺,紅牆青瓦,隱於綠樹之間。寺門半掩,餘輕推而入。寺內,香菸嫋嫋,鐘聲悠揚。一高僧正在蒲團上打坐,見餘來,起身相迎。餘與高僧對坐,談及人生之困惑,塵世之繁雜。高僧曰:“世人皆為名利奔波,卻不知名利如浮雲,轉瞬即逝。心若被名利所累,便如負重前行,疲憊不堪。唯有放下執念,方能解脫。”言畢,高僧取來一杯清茶,茶香四溢。餘輕抿一口,頓覺神清氣爽,心中陰霾消散幾分。
在寺中盤桓數日,每日隨高僧誦經禮佛,清掃庭院,心境漸趨平和。然塵世之緣未斷,心中壯志未酬,遂別了高僧,繼續踏上征程。
下山之後,行至一繁華都市。城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群熙熙攘攘,皆為生計忙碌。餘穿梭於街巷之間,見商賈們為逐利而絞盡腦汁,官吏們為權勢而明爭暗鬥。雖身處熱鬧之中,卻倍感孤獨。一日,路過一學堂,聞朗朗讀書聲。遂入內,見學子們正專心致志地聽講。先生講道:“為學之道,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餘聞之,心中一動。想自己一路走來,雖歷經磨難,卻未曾忘卻初心,若能以所學,為這世間做些有益之事,也算不枉此生。
於是,餘投身於教育事業,在學堂中任教。每日,與學子們談經論道,傳授知識,見他們如幼苗般茁壯成長,心中充滿欣慰。然教育之路,亦非一帆風順。時有頑固家長,只重功利,欲讓子女早早輟學從商;亦有頑皮學子,不思進取,沉迷於玩樂。餘苦口婆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為讓他們明白求學之重要。
一日,一學子前來請教:“先生,人生之意義究竟何在?”餘沉思良久,答曰:“人生之意義,在於追求真理,在於為他人謀福祉,在於讓這世間因自己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學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此後,餘更加努力地教學,希望能在學子們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
在學堂任教數年,學子們學有所成,紛紛踏上各自的人生道路。有的考取功名,為國家效力;有的從商致富,造福鄉里。餘見此,心中甚慰。然此時,國家卻面臨內憂外患。邊疆戰事又起,胡虜犯境,百姓流離失所;國內,貪官汙吏橫行,民不聊生。
餘雖一介書生,卻心懷天下。遂棄筆從戎,投身於保家衛國的戰爭之中。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天。餘手持長劍,與戰友們並肩作戰,毫不畏懼。刀光劍影中,生死只在瞬息之間。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餘心中悲痛萬分,但殺敵的決心卻更加堅定。
經過數月苦戰,我軍終於擊退了胡虜。然而,戰爭的勝利並未帶來長久的和平。國內的腐敗問題依然嚴重,百姓的生活依舊困苦。餘深知,要想讓國家真正繁榮富強,必須進行改革。
於是,餘憑藉著在戰爭中的功績,進入朝堂,向皇帝進言改革之事。皇帝雖有改革之心,但卻遭到了許多保守派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改革會動搖國家的根基。餘在朝堂上與他們展開激烈辯論,列舉了國家當前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辯論中,餘說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