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相煎何太急(第1/6 頁)
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恆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歷二十四年
戌月廿八 多雲
屍身臥病床,豈可染微恙。求神不求己,奈何神皆忙。我無閒生變,無我死生安。我生豈奈何,生我何太煎。瓊樓宮闕宇,浮光流影幻。山河永不倒,千年猶未變。不談來世談今生,不論前世論所何。口若懸河百劍來,未傷其身無用之。
自感“屍身臥病床……口若懸河百劍來,未傷其身無用之”這般心境,餘雖臥於榻,思緒卻如脫韁之馬,馳騁於天地之間。
雖身染微恙,卻漸覺此乃命運別樣饋贈。往昔追逐虛華,於瓊樓宮闕間迷失自我,沉迷浮光流影之幻,忘卻生命本真。如今靜臥病榻,方能摒棄喧囂,審視內心。
一日,暖陽透窗,灑於衾枕。餘掙扎起身,倚窗而望,見窗外老樹下,一童子正與老者對弈。童子目光專注,落子果斷;老者氣定神閒,應對自如。棋局風雲變幻,二人卻皆從容不迫。
餘心有所感,喚人扶至樹下。向老者請教弈道,老者微笑道:“弈如人生,每一步皆需深思熟慮,看似絕境,亦藏生機。過於執著勝負,便失了弈之樂趣。”言罷,以扇指棋局。
餘聞之,若有所思:人生亦如棋局,困境挫折如同棋中險招,若能心平氣和,冷靜應對,或能化險為夷。此前求神而不自信,實乃本末倒置。己身之變,方能引命運之變。
此後,餘每日於病榻研讀古籍,於字裡行間探尋智慧。讀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深感振奮;悟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漸寬。
待身體漸愈,餘走出房門,投身塵世。見市井繁華,卻不再為其所惑;遇流言蜚語,亦能一笑置之。以平和之心待人和事,以堅毅之志面對困境。
投身公益,救濟貧弱。助農人墾荒播種,與工匠研習技藝。在助人過程中,收穫信任與尊重,亦尋得生命意義。
此時方悟,今生無需寄望來世,當下努力,便是對生命最好詮釋。前世種種,皆為過往,把握今朝,方能無憾。即便前路荊棘滿布,亦能以無畏之心,踏平坎坷,走出屬於自己的坦途 。
歲月悠悠,餘在這踐行本心的路途上穩步前行。所行之處,播撒善意,亦收穫諸多溫暖回應。
一日,行至一偏遠村落。此地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苦。見此情景,餘決心留駐相助。與村民一同勘察土地,探尋適宜作物;四處奔走,為村落引來灌溉水源。農忙時節,與眾人並肩勞作,雖烈日炎炎,汗流浹背,卻甘之如飴。
勞作之餘,餘於村中設館授學。村童們求知若渴,眼神中滿是對知識的渴望。餘傾盡全力,教授他們詩書禮儀、算術農桑。看著孩子們日益聰慧懂事,心中滿是欣慰。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可餘的所作所為。村中部分守舊之人,對新事物牴觸頗深,認為餘的做法擾亂了傳統秩序。他們四處散佈流言,試圖阻止餘的善舉。面對這些無端指責,餘並未退縮,而是以更加耐心的態度,向他們解釋變革的益處。
在一次村中議事會上,守舊者言辭激烈,對餘諸多發難。餘鎮定自若,列舉種種改善村落的計劃與成果,以理服人。最終,多數村民選擇支援餘,守舊者也漸漸沉默。
此後,村落髮展蒸蒸日上。新的作物帶來豐收,孩子們學業有成,外出闖蕩後又帶回新的理念與技術。村落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生活富足安樂。
回首往昔,從臥病在床的迷茫,到如今為他人帶來希望,這一路雖充滿艱辛,卻無比充實。每一次克服困難,都是對自我的超越;每一次幫助他人,都是心靈的慰藉。
餘生願繼續奔走於世間,以己之所學、所悟,為更多人點亮心燈。不懼風雨,不畏非議,秉持正道,砥礪前行。讓生命在奉獻中綻放光芒,讓這份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懷,如春風化雨,潤澤更多的心靈,在世間留下一抹溫暖而堅定的印記 。
逐光者的熱血征程
覺醒的微光
20 世紀初,在江南的一座小城,古老的城牆在歲月中斑駁,城中的人們在新舊思潮的碰撞中生活著。林羽就出生在這個充滿變革氣息的地方,他的家庭是傳統的書香門第,父親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家中藏書豐富,這讓林羽從小就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
林羽聰明好學,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在學校裡,他接觸到了西方的科學知識和進步思想,逐漸對國家的現狀和未來有了深刻的思考。彼時,中國正遭受列強的侵略和封建統治的壓迫,民不聊生。林羽看到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