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巨人群聚之地(第1/2 頁)
八年前,也就是新曆623年的五月,同盟方面正式承認西拿勒王國的獨立。
兩個月後,他們撤出了大部分駐軍,歷史悠久的拿勒第二帝國王室被光復。
但這並未對安赫同盟在中大陸的絕對霸權造成實質衝擊。
在這幾年間有過幾個頭腦發熱的地區,想要重演西拿勒發生的革命,但是他們的反撲無一例外地在幾周內被鎮壓。
過程頗為慘烈,但是在武器和組織的絕對代差下,大多運動只對同盟造成了不超過三位數計程車兵傷亡。
民族主義者們的冒進行動,沒有在同盟廣袤的勢力版圖裡掀起任何波瀾。
所以大部分人很快就意識到了,安赫同盟會在西拿勒選擇戰略收縮,並不是因為自身實力的衰落。
同盟的確曾在西拿勒戰場陷入失利,但失利的主因絕非拿勒人的強勢,而是同盟內部多股力量之間的相互牽制。
有人想要借這場戰爭打壓“尤斯圖斯家族”。因為這個家族,是同盟內日益膨脹的邊境王侯之一。
所以發生在西拿勒的民族獨立戰爭,本質上只是同盟的一場內戰。
在尤斯圖斯家族撤出駐軍之後,新的拿勒王室以及王國政府也明智地認清了局勢:西拿勒王國的復活,其實是同盟當局和邊境王侯們博弈的結果。
所以在撤軍開始的次日,西拿勒方面也很有默契地發出信函,表示願意成為同盟的受保護國。
雖然王國政府保持一定自主權,但每年需要向同盟當局上繳稅收的百分之四十,並且提供原料的優先採購權,以換取長久的和平。
對同盟當局來說,這一結果遠遠優於尤斯圖斯家族統治西拿勒時的情況。
短時間內,當局也抽調不出大規模的官僚來管理西拿勒,所以不讓它落入另一位邊境王侯手中,就是最好的結果。
這才是所謂被“光復”的西拿勒王國,能夠在這八年裡站住腳的原因。
“邊境王侯”是一個嚴重落後於時代的稱呼,因為五百年前的“邊境”,早已成為今天同盟勢力版圖的腹地。
兩世紀前,尤斯圖斯家族透過戰爭從另一個邊境王侯手中奪取了西拿勒的治權。
在那之後,兩拿勒總督的職位,就一直由他們的內部成員出任。
比起遠在同盟本土的兩王和當局來說,尤斯圖斯家族才是拿勒的實際統治者。
一個邊境王侯所擁有的私人部隊,僅在名義上從屬於同盟軍隊編制,竟然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推翻大陸上的其他政權。
十七位邊境王侯割據著中大陸三分之二以上的領土,本土的兩王則統治著這些邊境王侯。
所以同盟本土又被稱為“世界心臟”,即所謂的巨人群聚之地。
但是在柯林眼中,所謂的安赫同盟完全是一個怪胎。
一個上半身已經進入近現代,下半身卻仍停留在封建制甚至奴隸制的畸形社會。
可能是因為超凡力量的存在,所以上層統治者總能對社會中下層保持著比前世更強的壓制力,並且順利完成了與新興資本的聯合。
又或者因為同盟內階層之間相互傾軋的矛盾,早已被轉嫁到整個中大陸的頭上。
即使同盟的工業技術和經濟已經高度發達,但在它的大部分地區,哪怕在作為核心的本土,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類似於中世紀貴族分封的體制。
畢竟這個空前龐大的同盟本身,就是在數十位軍事貴族的聯合下產生的異常存在。
從一開始,它就不是自然誕生的國家。
這還需要從“黑暗時代”以前說起。
因為紀年在那時一度中斷,所以今人只能大概推測,最晚在一千五百年之前,灰人族群就已經毀滅了東陸上的一切。
它們不會建造船隻,但少數族群卻僥倖渡過淺海,開始向中大陸的內陸遷移。
這就是被視為舊曆結束的標誌事件:灰人族群西遷。
位於中大陸東側的舊安赫王國,曾是中大陸諸國中相對精華的部分,卻在進犯的灰人族群面前毫無抵抗之力。
在同一時期,已經陷入衰弱的拿勒第一帝國,還在尤迪爾各部族的蹂躪下苟延殘喘著。
人類沒有任何一方力量能做出相樣抵抗,所以灰人族群的小股前鋒,曾一度推進到今日的施塔德一帶。
灰人西遷這一事件,不是像人類推翻魔裔王朝,那種大陸主導權更迭的問題。
又或者像尤迪爾部族南下,文明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