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0(第1/2 頁)
明朝時還有與朝廷合作的僧兵抗倭,保家衛國義不容辭。
趙意就打算學習明朝,也學習現代抗戰時期的經驗,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先把幽雲十六州拿回來,然後一統天下。
想想一場場需要打的硬仗,需要花錢如流水般掏出去的軍費,趙意深感任務艱鉅。
而排在最前面的任務,就是先大批次製作土地/雷,把遼國再打回去!】
《穿成趙光義後我開啟了葵花寶典》7
【趙意在籌備土地/雷時, 包青青也沒閒著。拿出現代堪比換頭的化妝技術,幾番改妝,就讓跟蹤她的官府人士跟丟了。
以她多年的專業知識, 包青青找到殺死傷兵的真兇不難。
她先是根據現場殘留的腳印等蹤跡,找到真正的傷兵屍體, 救回老軍醫, 再順藤摸瓜從傷兵懷中一疊當票裡找到一張特殊的一件冬衣。
來自傷兵母親親手縫製的冬衣,是一件紙裘。
所謂“紙裘”, 顧名思義,就是用“紙”做得冬衣。它的材料是楮樹皮, 楮樹皮同樣是桑皮紙和宣紙的主要原料。製作過程也與造紙類似, 先把楮樹皮蒸煮, 等植物纖維變得柔韌、厚實,先將其做成厚的“紙”,一張張一層層,就成為了保暖的材質,然後裁剪成衣服,就是“紙裘”。
宋朝的造紙術發達如此可見一斑,除了紙裘, 還有紙衾,也就是冬季的被子。還有陪葬品流行用紙人也是宋朝開始的。
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當然,紙裘畢竟不如棉花保暖, 也不如皮毛或者絲綿。所以宋朝的有錢人還是會穿皮裘或者絲綿做得綿裘。窮古人家才用紙裘。宋朝士兵還有紙甲, 就是紙製的盔甲,非常輕便, 不易於生鏽。
最重要的是,在宋朝後期缺銅缺鐵到只能用紙幣代替銅錢鐵錢的時期, 也能代替鐵甲。】
“紙果然是個好東西。”
嬴政對小說裡透露的好東西敏銳捕捉,快速親自記錄在大秦造的紙張上。
淳于越也記錄的很勤快,一邊記錄一邊跟其他博士議論著:“不知道紙裘紙衾怎麼做,要是學會了,大秦平民冬日不就不會挨凍了?”
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的治粟內史奇道:“紙竟然還可以做陪葬品,做紙錢。那百姓不用銅錢都用紙錢,願意用嗎?”
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的少府腦筋轉的飛快,出神的不知道在思考什麼,一臉興奮的把毛筆塞在嘴裡沾溼後,在紙上走筆如龍,筆跡狂野的讓治粟內史都看不出到底寫得什麼。
一群官吏被各種啟發,帝王同樣拿著紙張使勁研究。
“紙竟然還可以做盔甲?這麼薄?”嬴政低聲說著,用手去碰紙張那薄薄的側面,然後猛地一拉。
紙張成功被染紅。
夏無且最先發現,提著藥箱就要衝上來:“陛下——”
“無妨。”嬴政反而笑了,甩了甩染血的紙,非常滿意,“看似很薄,其實鋒利。”
又發現了紙的新特性,結合天幕上的那些花樣,嬴政信心滿滿:
“天幕上的那些東西,大秦都可以造出來!”
比起前朝受到的啟發,宋朝的皇帝們集體緊張。
“銅鐵不足?士兵只能用紙甲?連造錢的銅鐵都不足只能用紙幣?”
趙匡胤不懂什麼叫銅錢外流,沒在前朝的歷史上見過經濟發展到極致貨幣跟不上,即使是大唐的歷史也沒有宋朝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時宋錢流通全世界,東南亞和日韓許多國家直接不印自己的錢幣,來宋朝用船拖走宋錢回國通用。
趙匡胤更沒見過,在現代,世界各地從遺址中發現的宋朝貨幣,最遠可以到非洲沿海,近一些的歐洲地中海沿岸、東南亞沿海、日韓,都有大量出土。
趙匡胤聽到銅鐵不足,本能的緊張起來。
“還是得多找些礦。”趙匡胤眉頭緊皺,在巡視趙光義等宗室和其他大臣時,眼神微微陰沉。
還是說,大宋的銅礦鐵礦與大漢的金礦一樣,被地方霸佔所以才導致朝廷印發的銅錢不足?
看來這貪汙,果然得從開端制止,不然人心不足蛇吞象,從錢幣到礦產,胃口越來越大。
趙匡胤默默給自己的任務再次加上一項“待辦事項”。
【傷兵典當自己的紙裘,這種不值錢的紙裘當鋪的供奉和活計都沒仔細檢查過,事後追蹤賬本的官員也沒在意這一堆“破爛”,最終被包青青找到了,從紙裘裡把被拆開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