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鎮國神器(第2/3 頁)
‘白虹刀’,以斬不法。”
康熙話音未落,老四趕緊跪下了,顫聲道,“汗阿瑪,白虹刀乃是御用之物,豈可賜於人臣?”
不誇張的說,和白虹刀相比,所謂的遏必隆刀,就不算個啥了。
白虹刀,才是真正的大清鎮國神刀,此刀的前一位主人,其實是豫親王多鐸。
多鐸薨後,此刀就被供奉於太廟之中,除了皇帝本人之外,再無他人見過。
柱還很年輕,根本不知道白虹刀的來歷。
老四是皇帝的親兒子,常年生活於宮中,他才知道一點內幕。
柱聽明白了老四的解釋後,趕緊跪下了,叩首道:“臣兒不敢奉詔。”
“用兵塞外,連兵權都無法集中,未戰已經先敗了。”
康熙這一輩子打了多少場仗,他自己都快數不清楚了。
“你們不必多言,朕意已決。”
康熙想了想,又補充說,“命火器營受柱的節制,一起北上。”
在場的三個人,都非常瞭解老皇帝的脾氣。
既然老皇帝已經下定了決心,而且,老皇帝還在病中,大家就都不敢再爭了。
軍情異常緊急,不容稍有拖沓。
豐臺大營的八旗精銳,只花了三天的時間,就趕到了熱河行宮。
出征這天,老四代替老皇帝,在宮門前餞行。
行宮前的廣場上,荷槍實彈的新軍將士們,以及火器營的八旗兵們,一起列隊肅立。
“奉上諭,特賜柱‘白虹刀’,二品及以下武臣,皆可先斬後奏,欽此。”
老四當眾大聲唸了皇帝的詔書。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全身甲胃的柱,單膝跪地,高高的舉起了雙手,從老四的手中,接過了沉甸甸的“白虹刀”。
老十四畢竟是未來可能的儲君人選,康熙表面不急,心裡還是異常之關心的。
所以,柱的軍糧和輜重到位後,當即就出了兵。
老十四被圍,是策稜命人稟報回來的。
策稜算是康熙養大的女婿,自然也是信得過的。
所謂喀爾喀蒙古,是哪個旮沓,現代人大多是一頭的霧水。
但是,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只要讀過近代史的,不知道的,就應該是少數了吧?
大清徹底擊敗了準噶爾汗國後,喀爾喀蒙古地區,就變成了烏里雅蘇臺將軍的轄區。
只是,據策愣的戰報,老十四被包圍的地點,卻是在鎮遠城(哈密)以北的圖古裡克附近。
不管是康熙,還是柱一看這個地方,啥不明白呀?
必是老十四貪功冒進,才中了準噶爾人的埋伏。
從軍事地形上而言,清軍要想攻打準噶爾汗國,哈密乃是戰略性的節點,必須取之。
老十四還是有眼光的,只可惜,第一次領兵上陣,太過於急躁了。
目前,柱名為鎮北大將軍,他手頭的兵馬,也就是四千新軍和四千火器營,共計八千餘人。
比較有優勢的是,柱的手上,史無前例的掌握了近兩百門子母火炮。
大草原上行軍,其實是沒路的。
康熙擔心柱吃虧,抽調了三十名熟悉地形的嚮導,在大軍的前邊領路。
此前,柱已經和準軍交過戰了,他自然很清楚,準軍的火器還是很厲害的。
其中,從羅剎國和更西邊,傳入的火炮、火繩槍,數量多得驚人。
在大草原上行軍,新軍戰士們可以乘坐大馬車趕路,倒是極大的節省了體力。
柱呢,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
在熱河準備軍糧的時候,柱派兵,把熱河上營的布匹、茶磚、綢緞等草原上的硬通貨,一掃而空,全部都裝到了蒙古大車上。
大軍每過一個部落,柱就用鎮北大將軍的身份進行威壓,外加茶磚等物的賄賂,從蒙古的王公貝勒手裡,換取了一定程度的兵力支援。
每個部落,並不需要出兵太多,五到十人皆可,最多不超過三十人。
這種程度的盤剝,對於蒙古王公貝勒們來說,簡直不值一提。
再多,柱還不要了呢。
結果,一路走,一路收人,到了和策愣匯合的時候,柱手上掌握的蒙古騎兵,已經多達五千人了。
這五千騎兵,屬於是沒有軍餉,還自帶牛羊的搶劫軍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