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無力感(第1/2 頁)
宋朝有個很有趣的規定,那就是不殺士大夫。
甚至還流傳出一個太祖皇帝在太廟立了一個誓碑,上面刻著不得殺士大夫和言官,後代皇帝繼位去太廟拜祭時,需要去誓碑前宣誓的故事來。
事實上,有沒有所謂的誓碑尚沒有定論。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大宋歷代皇帝從沒有說過不殺士大夫的話。
都知道朱元璋殺起貪官來非常狠,但開國太祖殺的也不少,史書記載就殺了數千人。
然而隨著重文抑武的情況越來越重,文官一家獨大。別的朝代還有武將、勳爵、外戚和宦官這些勢力平衡。
在大宋卻沒有這些所謂的制衡,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開始,就慢慢形成了不殺文官的潛規則。
文官違法,輕的罰款,嚴重點的就是被貶,最嚴重的也就是流放。
朱元璋懲治貪腐的手段那麼狠辣,依舊還有人鋌而走險,大宋如此寬鬆,官員就更肆無忌憚了。
若是大宋對貪官的懲治非常重,哪怕依然會有人貪,但是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整個鹽務系統同流合汙,當皇帝的一點都不知道。
而且趙興不相信整個朝堂沒有人察覺到這其中的問題。
從原劇中趙宗全想要徹查鹽務,滿朝文武幾乎都在反對來看,朝中很多人其實都知道。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他們都參與了其中。
這些官員應該都有著自己的利益鏈,所以他們即便知道,也不會說。
而在趙宗全查鹽務的時候,不管在不在這條利益鏈上,都會反對。畢竟誰知道皇帝查了鹽務後,會不會查別的。
查鹽務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還是吏治。
若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哪怕查清楚,要不了幾年,問題還會出現。
趙興有點想要組建一個類似錦衣衛那樣的機構。
從長遠來說,這樣的機構存在是弊大於利的。
這樣的機構從本質上來說,是很難限制的。
但若想改變大宋積弱的情況,內部積弊就必須解決,要想解決內部積弊,一個監察天下的機構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要想建立這樣的機構,阻力必然非常大,誰都不想自己頭上懸著一柄隨時會落下的利劍。
具體如何做,趙興還需要仔細考慮考慮。
胡思亂想中,馬車在宮門口停了下來,趙興下了馬車換上步輦,一路來到了龍圖閣。
官家正在批閱奏章,得知趙興過來,放下筆,讓人傳了進來。
“兒臣拜見父皇。”趙興走進大殿行禮道。
“福兒來父皇身邊說話。”
官家招了招手,然後對劉公公說:“讓他們都下去吧。”
“是!”
劉公公行了一禮,帶著殿內伺候的宮女太監退了出去。
“見到顧二郎的外祖父了?都說了些什麼?”官家拉著趙興在身旁坐下,笑著問道。
趙興把白老太爺說的給父皇重複了一遍,氣憤道:“父皇,這些人簡直該殺!”
官家聽完,臉上的笑容消失了,不過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憤怒,沉吟一會問道:“他就這麼簡單告訴你了?”
既然鹽商拿到鹽引,就能以低價買到和鹽引數目相同的好鹽,這說明白家也參與了私鹽。
按道理,沒那麼容易就和盤托出。
“父皇不信?”趙興問道。
“不。”官家搖了搖頭,說道:“朕信,只是朕覺得有些奇怪,你是不是許諾他什麼了?”
“兒臣什麼都未許諾,不過他卻提了一個條件,讓兒臣為他查明他女兒的死因。”趙興說道。
沒錯,白老太爺的條件,就是請趙興幫忙查清他女兒的死因,也沒有要求趙興一定要做到。
“就這麼簡單?”官家驚訝道。
“兒臣一開始也有些奇怪,仔細想想大概明白了。那白員外就一個女兒,早已經去世了。如今就剩顧廷燁這一個外孫,家業很可能都會留給顧廷燁。他應該猜出朝廷要查鹽務,所以就沒有隱瞞。”趙興說道。
他去見白老太爺的時候,也曾想過白老太爺會權衡利弊,不願意多說,或者為自己爭取利益。
然而白老太爺全都沒有,讓他頗感意外。
後來仔細一想,才明白白老太爺精明的地方。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他都一把年紀了,也沒幾年好活了。
他只有顧廷燁這麼一個外孫,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