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2/3 頁)
則和信念;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在面對復仇等情感時保持冷靜與理智,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前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總之,用周易哲學深度解析“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這一歷史事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豐富內涵與智慧,也讓我們對人性、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一歷史篇章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我們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寶貴財富。
,!
二、以下是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對“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進行深度解析:
陰陽變化
馬騰舉義與曹操興師,體現了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馬騰的舉義代表著陽剛之德,是為了維護王室正統;曹操興師則帶有陰柔之勢,是出於復仇的動機。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動態平衡。
卦象象徵
可以將馬騰和曹操的行為與相應的卦象進行關聯。比如馬騰的舉義可能與某些象徵正義、勇敢的卦象相應;曹操的興師則可能與某些代表衝突、決斷的卦象相關,透過卦象來解讀他們的行為和動機。
變易與不易
歷史的發展充滿變化,但忠義、復仇等核心價值觀是不變的。馬騰的忠義之舉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曹操興師的動機雖然因復仇而起,但其中也蘊含著權力慾望等因素,這些都是變與不變的體現。
時位關係
馬騰和曹操的行為與他們所處的時位密切相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政治環境下,他們的選擇受到時位的影響。同時,他們的行動也反過來影響了時位的變化,展現了時位與人事的相互作用。
因果迴圈
馬騰舉義與曹操興師之間可能存在著因果關係。曹操的復仇之舉可能是之前某些事件的結果,而馬騰的舉義也可能引發一系列後續的連鎖反應,體現了因果迴圈的道理。
三、《三國演義》第十回梗概: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糾集大軍攻陷長安,殺死王允,專擅朝政。二人後被張濟、樊稠勸止殺獻帝,仍尊獻帝為帝,他們各自封官,同秉朝政。之後李傕、郭汜派人追尋董卓屍首並遷葬,臨葬時天降大雷雨,霹靂震開其棺,三次改葬皆如此,可見天怒董卓。西涼太守馬騰和幷州刺史韓遂以勤王之名,引軍十餘萬殺奔長安,原來二將曾使人入長安,結連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三人為內應,共謀賊黨,三人密奏獻帝,封馬騰為徵西將軍、韓遂為鎮西將軍,讓他們合力討賊。李傕、郭汜的謀士賈詡建議深溝高壘堅守以拒西涼軍,李蒙、王方卻不聽,執意出戰,結果王方被馬騰之子馬超,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數合之內刺於馬下,李蒙追趕馬超被生擒,後被斬首號令。李傕、郭汜這才相信賈詡的先見之明,堅守關防,西涼軍未及兩月糧草俱乏,又因長安城中馬宇家僮出首家主與劉範、種邵外連馬騰、韓遂欲為內應之事洩露,馬騰、韓遂只得拔寨退軍。李傕、郭汜令張濟引軍趕馬騰,樊稠引軍趕韓遂,西涼軍大敗,馬超在後死戰,殺退張濟。樊稠去趕韓遂,韓遂以同鄉之情說動樊稠,樊稠放其離去,不料被李傕之侄李別回報李傕。李傕大怒,賈詡獻計設宴請張濟、樊稠慶功,席間擒殺樊稠,張濟被李傕安撫後回弘農。青州黃巾又起,太僕朱儁保舉曹操可破群賊,李傕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曹操成功招安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擇精銳者號為“青州兵”,曹操自此威名日重,被朝廷加為鎮東將軍,在兗州招賢納士,聚集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毛玠、于禁、典韋等文臣武將。曹操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琊郡取父曹嵩,曹嵩率家小前往兗州,途經徐州時,太守陶謙為交好曹操,命都尉張闓率部兵五百護送,不料張闓圖財害命,將曹嵩一家老小殺害,曹操得知後怒氣沖天,點起大軍,要洗劫徐州,誓殺陶謙,為父報仇。
主要人物:
李傕、郭汜:董卓死後,他們攻入長安把持朝政,殘虐百姓,在朝中作威作福。
馬騰:西涼刺史,以勤王之名起兵討伐李傕、郭汜,是一位有正義感的將領。
韓遂:幷州刺史,與馬騰一起舉兵,後來在退兵途中被樊稠追趕,因與樊稠是同鄉,說動樊稠放其離去。
馬超:馬騰之子,英勇無敵,年方十七歲便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刺死王方,生擒李蒙。
賈詡:李傕、郭汜的謀士,智謀過人,提出堅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