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第3/4 頁)
國險民附,歷經三世,有地利優勢,此為陰中之陽。而劉備當時勢力較弱,但以仁德聞名,得人心,這是人和,可看作陰中之陰。諸葛亮的隆中決策,讓劉備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自己占人和,正是看到了陰陽在局勢中的平衡與對立關係。這種平衡並非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各方勢力在不斷的競爭和發展中相互制約。曹操的強大也會引發其他勢力的聯合對抗,孫權的穩固也需要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劉備的崛起則是在陰陽失衡的局勢中尋找機會,逐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體現了陰陽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
人物性格的陰陽:從人物性格角度看,劉備的仁德、寬厚、堅韌等特質可視為陰柔的一面,而他的雄心壯志、欲圖天下的決心則是陽剛的一面。孫權年少繼位,有果敢決斷的一面(陽),但在面對曹操的強大壓力時,也有過猶豫和妥協(陰)。曹操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是陽剛的代表,但他的多疑、猜忌又體現出陰的一面。這些人物性格中的陰陽特質相互交織,影響著他們的決策和行為,也推動著故事的發展。例如,孫權在戰長江為父報仇的過程中,既展現出了果敢的一面,堅決與劉表部將黃祖交戰,又在後續的決策中考慮到東吳的長遠利益,保持了一定的謹慎。
,!
2 天人合一:
順應天時:在隆中決策中,諸葛亮強調劉備應等待“天下有變”的時機。這體現了對天時的關注和順應。周易哲學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要順應天時的變化來行事。當時的天下局勢動盪不安,曹操勢力雖強,但內部也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孫權在江東逐漸穩固,但仍面臨著外部的壓力。劉備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耐心等待時機,抓住有利的時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例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失敗,就是因為他沒有順應天時,在冬季貿然發動戰爭,不熟悉水戰,最終被孫劉聯軍擊敗。這為劉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時機,也驗證了順應天時的重要性。
利用地利:長江在孫氏報仇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長江天險是東吳的天然屏障,為孫權提供了有利的防禦條件。這與周易哲學中強調的地利因素相契合。孫氏家族充分利用長江的地理優勢,與劉表部將黃祖等進行戰鬥,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諸葛亮在隆中決策中也提到了荊州和益州的重要性,這兩個地方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是成就霸業的重要基礎。劉備後來佔據荊州、益州,也是順應了地利的優勢,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凝聚人和:劉備以仁德為本,善於用人,吸引了眾多人才的歸附。這體現了人和的重要性,也是周易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劉備對待部下寬厚仁慈,得到了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的忠心追隨,又有諸葛亮這樣的智者輔佐。在孫氏家族中,孫權也善於團結內部力量,任用周瑜、魯肅、陸遜等優秀將領和謀士,使得東吳能夠在三國紛爭中立足。人和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內部的團結上,還體現在對外的聯盟上。諸葛亮提出的“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和的因素,使孫劉兩家能夠共同對抗曹操的強大勢力。
3 物極必反:
劉表、劉璋的衰落:在三國前期,劉表佔據荊州,劉璋佔據益州,兩人都擁有較大的勢力範圍。然而,劉表胸無大志,苟安為樂,劉璋昏庸無道,不善治理。他們的行為導致了內部的混亂和外部的威脅,最終被其他勢力所取代。這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即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劉表和劉璋的勢力看似強大,但他們的不作為和不善管理,使得他們的優勢逐漸喪失,最終走向衰落。
關羽的敗亡:關羽在蜀漢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最終導致了他的敗亡。周易哲學中強調事物的發展是有極限的,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會走向反面。關羽在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過於自信,輕視東吳,最終被東吳將領呂蒙所擒殺。關羽的敗亡不僅使蜀漢失去了重要的將領和荊州之地,也對蜀漢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是物極必反的一個典型例子。
1曹魏的興衰:曹操在統一北方後,勢力達到了頂峰,但他的後代曹丕篡漢稱帝,建立了魏國。然而,魏國在後期也逐漸走向了衰落,被司馬氏家族所取代。這同樣體現了物極必反的規律。曹魏在初期憑藉強大的實力統一了北方,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矛盾逐漸積累,加上統治者的昏庸和內部的爭鬥,使得魏國的統治逐漸瓦解,最終被司馬氏家族所取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