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本草綱目之藥食同源 > 第466章 參考書目《瀕湖脈學》一

第466章 參考書目《瀕湖脈學》一(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

李時珍說道:“在宋代的時候啊,曾有一個庸俗之人,自己胡編亂造出了一部所謂的脈訣。那部脈訣粗製濫造、錯誤百出,卻被眾多學醫之人奉為經典而廣泛傳誦,並將其視為學習脈象的起始和依據。然而,等到這些人頭髮都花白了,對於真正的脈理還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戴同父常常指出這部脈訣中的謬誤之處。我的先父月池翁曾經撰寫過《四診發明》八卷,其中每一卷都蘊含著精妙高深的見解,宛如進入深奧隱秘的殿堂一般,那些學識淺薄之人根本難以窺探到其中的奧秘和精髓。我(李時珍)正是因為如此,才從眾多典籍資料之中精心挑選出精華部分,擅自編撰成了這本書,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大家學習閱讀,成為指引脈象研究的指南手冊。

在當今世上,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及其家屬,往往都把切脈看作診斷病情最為重要的環節。他們並不知道,實際上脈象只是中醫四種診斷方法中的最後一種罷了,只能算得上是一種技巧而已。真正高明的醫者若想要全面準確地瞭解患者的病症,非得具備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手段才行。

就在明朝嘉靖甲子年元宵節這一天,我懷著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在瀕湖的薖所寫下了這段文字。

浮脈,乃是中醫脈象之一,其脈象特徵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脈經》中有云:“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這意味著當手指輕輕觸控脈搏時,可以明顯感覺到脈搏的跳動,但當用力按壓時,脈搏的跳動會相對減弱。

浮脈的形態多樣,宛如微風吹拂著鳥背上的羽毛,輕盈而柔和,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它又似榆莢在風中輕輕搖曳,輕盈而細膩。有時,浮脈如同水漂木,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水流的波動而起伏。還有時,它像捻蔥葉一般,柔軟而纖細。

浮脈法天,象徵著天空的高遠和輕盈,在卦象中對應著乾卦,代表著剛健和向上。在季節上,浮脈與秋季相對應,秋季氣候乾燥,天空高遠,與浮脈的特性相契合。在人體中,浮脈與肺相對應,肺主氣,司呼吸,與浮脈所代表的氣息執行相呼應。

浮脈的體狀詩描述道:“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這意味著浮脈通常在秋季出現,是一種正常的脈象,表示身體健康。然而,如果在久病之後出現浮脈,則可能預示著病情的變化,需要引起警惕。

與浮脈相類似的脈象有芤脈、洪脈、虛脈、散脈和濡脈等。芤脈的特點是浮大中空,如同蔥管;洪脈則是脈搏拍拍而浮,來勢洶湧,但去勢緩慢;虛脈是浮而遲大,按之豁然空虛;散脈則如楊花飄散,無定蹤可尋;濡脈則是浮而柔細,如絲線般柔軟。

浮脈主病詩中指出,浮脈多主表證,即病邪在體表。如果浮脈有力,通常表示有風熱之邪侵襲體表;如果浮脈無力,則可能是血虛所致。在寸部,浮脈可能導致頭痛、眩暈和生風等症狀;在關上,浮脈可能與土衰木旺有關;在尺部,浮脈可能導致小便不通暢等問題。

總之,浮脈是中醫脈象中的一種重要脈象,透過對其脈象特徵、體狀詩、相類詩和主病詩的瞭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浮脈所代表的意義,為中醫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

沉脈,需用重手按壓至筋骨深處方能觸及。《脈經》有云,其脈象猶如綿裹砂,外柔而內剛。楊氏則形容其如石投水,必沉至極底。

沉脈與地相應,象徵著淵泉深藏於下。在卦象中,沉脈屬坎;在時令上,沉脈應冬;在人體中,沉脈主腎。此外,沉脈也被稱為石脈或營脈。若脈象過於沉實,如同彈石般堅硬,按壓時更加堅實,表明病邪在體表;若脈象不及,氣來虛微,去如指數,說明病邪在體內。

《脈訣》曾言:“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者,非也。”沉脈有緩數之分,且存在於各部脈象之中,而爛綿之脈實則為弱脈,並非沉脈。

其體狀詩為:水行潤下,脈來沉潛,筋骨之間,軟滑均勻。女子寸部,男子尺部,四季如此,方為平和之象。

相類詩則雲:沉脈於筋骨間調勻,伏脈則需推筋著骨尋覓。沉細如綿者,為真弱脈;弦長實大者,乃牢脈之形。沉行於筋間,伏行於骨上,牢脈大而有力,弱脈細而無力。

主病詩中提到,沉脈主陰經之病,多為水蓄之症。數脈主熱,遲脈主寒,滑脈主痰。無力而沉者,多為虛證與氣滯;沉而有力者,多為積證與寒證。寸部沉脈,主痰鬱水停於胸;關部沉脈,主中寒疼痛不通;尺部沉脈,主濁遺洩瀉痢疾,以及腎虛腰痛、下元疼痛。

總之,沉

目錄
快穿之年代旅行記末世追妻攻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