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第2/3 頁)
是一種變化。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而周易哲學提醒我們要順應變化,洞察其中的規律。
平衡與失衡
原本的社會秩序因王婆的貪賄而失衡,鄆哥的鬧茶肆則是試圖恢復平衡。周易強調平衡的重要性,當人性的失衡出現時,必然會引發各種反應和衝突。
象數之喻
可以將王婆和鄆哥的行為看作是某種象數的體現,透過對這些象數的解讀,能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複雜性和變化的根源。
道德與倫理
王婆的行為違背道德倫理,鄆哥的反抗則體現了對道德的堅守。周易哲學注重道德的修養和行為的規範,這一情節反映了道德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
三、《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名為“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以下是該回的梗概、主要人物及經典詩句:
1. 梗概:
武松在陽穀縣遇到了哥哥武大郎,武大郎帶著武松回家,武松見到了嫂嫂潘金蓮。潘金蓮見武松英俊高大,頓生邪念,多次試圖勾引武松,但被武松嚴詞拒絕且怒罵一番。潘金蓮反咬武松調戲她,武松氣得搬離哥哥家。
武松因公要去東京出差,向哥嫂辭行,叮囑哥哥要少賣炊餅、早回家、關好門窗。之後,西門慶偶然見到潘金蓮,被其吸引,一日三進王婆門。王婆貪賄,給西門慶出主意,讓他請潘金蓮到王婆店裡做衣服,藉此製造機會。西門慶依計行事,買好綢緞交給王婆,王婆請潘金蓮到店裡做衣服。一段時間後,西門慶來到店裡,與潘金蓮認識,王婆趁機離開,留下兩人。西門慶趁機抓住潘金蓮的腳,潘金蓮沒有反對,兩人自此開始私會。賣水果的少年鄆哥想找西門慶售賣水果,聽聞他在王婆店裡與潘金蓮私會,便去店裡,結果被王婆打了出來,梨也撒了一地。
2. 主要人物:
武松:武大郎的弟弟,武藝高強、正直勇敢、有道德底線,面對潘金蓮的勾引堅守原則。
潘金蓮:武大郎的妻子,原是大戶人家的丫鬟,容貌姣好但生性淫蕩,對武松心生愛慕不成便與西門慶私通。
武大郎:身材矮小、性格懦弱,以賣炊餅為生,對妻子潘金蓮的行為管不住。
西門慶:陽穀縣的富家子弟,為人奸邪,貪戀女色。
王婆:一個貪財的媒婆,為西門慶和潘金蓮牽線搭橋。
鄆哥:十五六歲的少年,機靈,靠賣水果為生,發現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姦情後告知武大郎。
3. 經典詩句:
“酒色端能誤國邦,由來美色陷忠良。紂因妲己宗祧失,吳為西施社稷亡。自愛青春行處樂,豈知紅粉笑中槍。武松已殺貪淫婦,莫向東風怨彼蒼。”此詩強調了酒色誤人、美色禍國的道理,也為後文武松殺潘金蓮的情節埋下伏筆。
“金蓮容貌更堪題,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風流清子弟,等閒雲雨便偷期。”這是對潘金蓮容貌和品性的描寫,突出了她的妖嬈以及容易偷情的本性。
“叔嫂萍蹤得偶逢,妖嬈偏逞秀儀容。私心便欲成歡會,暗把邪言釣武松。”描述了潘金蓮與武松偶然相逢後,潘金蓮試圖勾引武松的情景。
“可怪金蓮用意深,包藏淫行蕩春心。武松正大元難犯,耿耿清名抵萬金。”此詩再次強調潘金蓮的淫蕩之心以及武松的正直和清白。
“人無剛骨,安身不牢。”這句話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句,但在這一回中出現,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指人無堅強的意志品格,就難以立身行事。
四、用不同詞牌名來解析“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
《浣溪沙·人性糾葛》
貪賄王婆惡念生,鄆哥義憤鬧茶棚。是非善惡自分明。
周易哲思窺世相,人心變幻幾多情。紛爭糾葛總難平。
《鷓鴣天·王婆鄆哥》
王婆貪賄亂綱常,鄆哥怒起鬧茶坊。陰陽善惡心中繞,世事紛紜費考量。
情與欲,道滄桑,紛爭糾葛費周章。周易哲理解深意,人性昭然終顯彰。
《清平樂·人性洞察》
王婆行惡,貪賄情難遏。鄆哥抗爭茶肆熱,義憤填膺真切。
周易哲理深藏,人性糾葛無常。善惡交鋒不斷,世間百態昭彰。
《菩薩蠻·人性掙扎》
王婆為利行貪賄,鄆哥心怒茶坊對。周易蘊天機,紛爭顯亂離。
人心難自抑,善惡皆相逼。世事總迷離,洞察解困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