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第1/3 頁)
一、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的〈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解析》:
(一)《周易哲思悟水滸》
周易玄觀水滸篇,楊雄怒叱巧雲愆。
乾坤變幻情迷亂,震巽交爭義凜然。
善惡相爭終有報,恩仇了卻豈無緣。
石磯河畔風波起,哲理深研意萬千。
(二)詮釋:
詩的首聯“周易玄觀水滸篇,楊雄怒叱巧雲愆”,點明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解讀《水滸傳》中“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這一情節。
頷聯“乾坤變幻情迷亂,震巽交爭義凜然”,用“乾坤”代表楊雄和潘巧雲,他們的情感糾葛如乾坤變幻;“震巽”則象徵石秀,他的正義之舉令人凜然生敬。
頸聯“善惡相爭終有報,恩仇了卻豈無緣”,表達了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觀點,以及事情的發生並非無緣無故。
尾聯“石磯河畔風波起,哲理深研意萬千”,描述了故事發生的場景,同時強調了透過深入研究周易哲學所獲得的深刻感悟和豐富內涵。
整首詩以周易哲學為線索,深入剖析了這一情節所蘊含的哲理與深意。
(三)水滸傳第45回的回目,梗概,主題,情節,主要人物,經典詩句和典故
回目:《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梗概:潘巧雲的前夫是本府王押司,如今王押司已去世二週年,潘家請報恩寺僧人來做功德。石秀髮現和尚裴如海與潘巧雲眉來眼去、行為不軌。道場結束後,石秀將所見告知楊雄,楊雄酒醉回家大罵潘巧雲,潘巧雲卻誣陷石秀調戲她。楊雄懷疑石秀,石秀相辭而去,住在客店。之後,石秀五更捉住知情的胡道人,問明情況後殺了胡道人,又扮做胡道人殺了裴如海。
主題:
揭示人性的複雜:本回透過描寫潘巧雲的不忠、裴如海的色慾以及楊雄的輕信和衝動等,展現了人性中複雜的一面。潘巧雲身為有夫之婦卻與和尚私通,違背了道德倫理;裴如海作為出家人,本應六根清淨,卻沉迷於色慾;楊雄起初對妻子信任,後又輕易被妻子的話誤導,體現了人性的弱點。
反映社會的黑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道德規範受到挑戰,正義難以伸張。出家人本應是道德的楷模,但裴如海的行為卻違背了出家人的操守,這反映出社會的道德淪喪。同時,楊雄作為一個有一定地位的人,卻無法保護自己的家庭,也暗示了社會的黑暗和混亂。
情節:
潘家做功德引僧人:潘公告知石秀,因女兒前夫王押司二週年,要請報恩寺僧人做功德,楊雄因當值不能前來,讓石秀幫忙料理。不久,和尚裴如海帶著禮物前來,潘巧雲下樓與裴如海相見,兩人言語曖昧、舉止親暱,石秀在一旁看出端倪。
道場中眾僧失態:做法事時,眾僧見潘巧雲模樣,都七顛八倒起來,失了佛性禪心。海闍黎裴如海更是越逞精神,與潘巧雲眉來眼去,石秀看在眼裡,心中不快。
楊雄醉罵被妻誣陷:楊雄當值回來後喝得大醉,回家大罵潘巧雲。潘巧雲趁機誣陷石秀調戲她,楊雄輕信,對石秀產生懷疑。
石秀殺裴、胡二人:石秀離開楊家後住在客店,五更時捉住知情的胡道人,問明底裡後殺了胡道,又扮做胡道殺了裴如海。
主要人物:
楊雄:綽號病關索,河南人氏,原為薊州兩院押獄兼充市曹行刑劊子,後與石秀結拜為兄弟。他輕信潘巧雲的話,懷疑石秀,但最終在石秀的幫助下認清了潘巧雲的真面目。
石秀:外號“拚命三郎”,自幼父母雙亡,流落薊州賣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藝,愛打抱不平。他精明能幹,發現潘巧雲與裴如海的姦情後告知楊雄,後又智殺裴如海。
潘巧雲:楊雄之妻,前夫為王押司。她不守婦道,與報恩寺和尚裴如海私通,還誣陷石秀調戲她。
裴如海:報恩寺和尚,與潘巧雲有染,是個不守清規戒律的出家人。
經典詩句和典故:
詩句:本回開頭有一首偈語“朝看楞伽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照見本來心,方便多竟究。心地若無私,何用求天佑。地獄與天堂,作者還自受”,這首偈語暗示了善惡有報的道理,與本回的情節相呼應。
典故:文中提到“蘇東坡學士道:‘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和尚們還有四句言語,道是: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