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專屬的航天基地(第1/3 頁)
#
專屬的航天基地
徐欣站在那片廣袤無垠的荒漠之中,滾燙的沙礫在腳下微微下陷,熾熱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瀉而下,將周遭的一切都染成了明晃晃的金黃色。狂風裹挾著沙粒,呼嘯而過,打在防護面罩上,沙沙作響。他眯起雙眼,抬頭望向遠方,一座宏偉壯麗、極具科技感的建築群拔地而起,那便是他傾盡心血打造的專屬航天基地——星耀基地。
徐欣投身航天事業已逾二十載,早年在國外頂尖航天機構進修學習時,他便深切感受到我國航天領域雖成果斐然,但在一些關鍵技術與自主研發設施上,仍存在受制於人的短板。一顆渴望獨立自主、突破創新的種子在他心中悄然種下,回國後,他四處奔走,聯合業內一眾志同道合的精英,懷揣滿腔熱忱,踏上了籌建專屬航天基地的艱難征程。
籌備初期,選址成了首要難題。航天基地需滿足諸多嚴苛條件:遠離人口密集區,確保發射安全;地域開闊平坦,利於航天器組裝、轉運;地質結構穩定,能承受火箭發射時的強大沖擊力;還要有良好的氣象條件,儘量減少雲雨、沙塵等不利天氣對發射的干擾。經過無數次實地勘察、資料分析,這片位於西北邊陲的荒漠脫穎而出。此地人跡罕至,方圓數百公里皆是空曠沙地,地質堅硬如磐,且氣候乾燥少雨,晴朗日子居多,是絕佳的航天基地選址。
敲定地址後,緊接著便是規劃設計。徐欣帶領團隊日夜鑽研,參考國內外先進航天基地佈局,結合我國航天發展戰略與技術需求,反覆打磨方案。星耀基地規劃為功能分明的幾大區域:核心發射區,矗立著數座高聳入雲的發射塔,配備最新型的智慧發射系統,可滿足不同型號火箭的發射要求;航天器組裝測試區,寬敞明亮的廠房裡,機械臂揮舞,技術人員忙碌穿梭,高精度儀器對航天器零部件逐一檢測、組裝,確保萬無一失;指揮控制中心,猶如基地的“大腦”,巨型電子螢幕實時呈現各類資料、影象,科研人員緊盯螢幕,掌控全域性;還有宇航員訓練區、動力研發區、後勤保障區等,各區域相互協作、高效運轉。
建設階段,困難重重。荒漠惡劣的自然環境,給施工帶來極大挑戰。高溫酷暑下,戶外作業人員揮汗如雨,中暑昏厥是常有的事;水源匱乏,施工用水需從百公里外長途運輸,成本高昂;狂風沙塵頻繁來襲,剛搭建好的腳手架、防護棚瞬間被掀翻,工程進度屢屢受阻。但徐欣和團隊沒有絲毫退縮,他們引進先進的防風沙技術,搭建巨型防風屏障;購置大功率製冷裝置,為工人營造相對舒適的作業環境;與當地政府合作,鋪設專用輸水管道,解決用水難題。
歷經數年艱苦建設,星耀基地初見雛形。首枚火箭發射任務提上日程,這既是對基地硬體設施的檢驗,更是對團隊協作能力的考驗。發射前數月,徐欣帶領全體人員進入“戰時狀態”,技術人員對火箭進行全方位檢測,反覆除錯發動機、控制系統、通訊裝置;宇航員刻苦訓練,模擬飛行中的各種突發情況,錘鍊應急處置能力;後勤保障人員全力籌備物資,確保燃料、食品、醫療用品充足供應。
發射當日,晴空萬里,微風輕拂,基地內氣氛緊張而熱烈。巨大的火箭矗立在發射臺上,箭體上五星紅旗鮮豔奪目,彷彿在訴說著國人的航天夢想。隨著倒計時讀秒聲響起,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點火!”指令下達,剎那間,火箭底部噴出熊熊烈焰,大地劇烈顫抖,滾滾濃煙裹挾著火箭,如一條掙脫束縛的巨龍,拔地而起,直刺蒼穹。徐欣站在指揮控制中心,緊盯著大螢幕上的資料,雙手握拳,眼中滿是緊張與期待。幾分鐘後,火箭成功突破大氣層,進入預定軌道,衛星順利展開太陽能電池板,開始向地球傳輸資料。基地內頓時歡呼聲一片,眾人相擁而泣,首戰告捷,為星耀基地贏得了開門紅。
然而,航天事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後續的載人航天任務中,星耀基地遭遇重大危機。宇航員在軌飛行期間,飛船突發故障,生命保障系統失靈,艙內氧氣含量急劇下降,溫度驟升,宇航員生命危在旦夕。徐欣第一時間得知訊息,臉色煞白,他迅速召集應急救援小組,開啟緊急救援預案。指揮控制中心內,氣氛凝重得近乎窒息,技術人員爭分奪秒地排查故障原因,嘗試遠端修復;救援飛船緊急升空,搭載著專業醫療人員與備用裝置,全速奔赴事發空域。
徐欣坐鎮指揮中心,大腦飛速運轉,一邊與宇航員保持密切聯絡,安撫他們的情緒,一邊協調各部門行動。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每一秒都揪著眾人的心。終於,救援飛船成功對接,醫療人員迅速進入故障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