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其他小說 > 華夏名人錄 > 第51章 晏嬰

第51章 晏嬰(第1/5 頁)

目錄
最新其他小說小說: 彈幕劇透被換崽,真千金重生殺瘋了真千金出獄後,哥哥們跪求原諒七零:醫妻駕到,冷麵硬漢寵上天辜負我真心,離婚你後悔什麼?拿她當墊腳石?嫡女重生另嫁王爺被逐出宗門後我名滿修真界重回我爸媽的高中時代農門嬌妻超旺夫,清冷權臣寵上天拿我換城池,我走了將軍哭什麼?替姐生子?重生後我撩帝心奪後位七零閨蜜嫁糙漢,絕嗣宋家一年抱仨命理之弓(西幻nph)八零,嫁最強糙漢,養最卷崽崽情上鎖重生八零,退婚嫁給隔壁糙漢小手一揮,崽崽回村當村溜子咯!夫人快分手,霍總蹲牆角等三年了被反派強制愛假少爺和真少爺破鏡重圓了穿越成刺客,先殺我夫君?

一、簡介

晏嬰(生卒年不詳),姬姓(一說子姓),晏氏,字仲,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歷經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他以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國君主;對外則富有靈活性,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扞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晏嬰強調節儉、薄斂、省刑,主張君臣之間“和”而不“同”,要求聽取下層意見,反對災異、巫祝和祈禳,堅持無神論立場。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歷

晏嬰出生於齊國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他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對治國理政之道有著獨到的見解。年輕時,晏嬰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和智慧,深受齊國君臣的賞識和器重。他早年間曾擔任過齊國的官職,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和外交智慧,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輔政三朝

靈公時期

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嬰的父親晏弱病逝,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次年,晉國派中行獻子伐齊,齊軍戰敗,靈公逃入臨淄城。晏嬰勸阻靈公出城迎戰,但靈公未聽從,導致晉軍圍困臨淄,燒燬了外城。晏嬰的直言敢諫在這一時期已初露鋒芒。

莊公時期

齊莊公時期,晏嬰繼續發揮其政治智慧。莊公三年(公元前551年),晉國下卿欒盈投奔齊國,晏嬰以“失信不立”勸說莊公不應接納欒盈,但莊公未採納。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莊公欲攻打晉國,晏嬰與崔杼共同勸阻,指出此舉無德且必敗,但莊公仍執意出兵,結果齊軍在撤退時被晉軍追擊,晏犛被俘。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莊公為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前往弔唁,崔杼感其忠勇,放其離去。

景公時期

齊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即齊景公。景公即位後,晏嬰繼續擔任上大夫,成為景公的重要輔臣。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慶封勢力被清除,景公欲封賞晏嬰,被晏嬰婉拒。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季札訪齊,與晏嬰交歡,勸其交還封邑和政權以避禍,晏嬰聽從其言,得以免難。

景公時期,晏嬰多次出使他國,展現其外交才能。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嬰出使晉國,私下對晉大夫叔向分析齊國政局,預言田氏將興。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37年),鄭國子皮訪齊,晏嬰多次接見,稱讚子皮能任用好人。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36年),景公欲攻打北燕送姬載回國,晏嬰勸阻未果。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齊國爆發四族之亂,晏嬰保持中立,最終景公召見晏嬰平息內亂。

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年),晏嬰出使楚國,面對楚王的羞辱,晏嬰以其機智善辯一一化解,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景公二十年(公元前528年),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居功自傲,晏嬰用二桃殺三士之計消除政治隱患。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景公與晏嬰諮詢魯國禮制。景公晚年因疥瘡和瘧疾纏身,晏嬰勸其減輕賦稅徭役。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孔子逃亡至齊,晏嬰勸說景公不要給予孔子封地。

3、晚年生活

晏嬰晚年時期,齊國的政治局勢逐漸動盪不安。齊景公晚年昏庸無道,聽信讒言,導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晏嬰雖然多次勸諫景公改弦更張、重振朝綱,但始終未能得到景公的採納和重視。齊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嬰去世,享年約七十八歲。景公極為悲痛,作出不合禮數的行為悼念晏嬰。兒子晏圉繼位。

三、主要影響

1、語言藝術

晏嬰以其機智善辯、能言善道著稱於世。他在勸諫君王時往往採用委婉的曲諫或誘諫方式,而非直接的強諫,展現了其高度的政治智慧。他的語言風格多變,或鋒芒畢露,或含蓄委婉;或嚴肅莊重,或幽默詼諧。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場合採取合適的勸諫方式,取得最佳效果。

直言勸諫

晏嬰在《晏子春秋》中多次直言勸諫景公,有時言辭犀利,令景公生氣,但效果顯著。如一次景公外出遊玩至公阜,想到永生不死,晏嬰便用周王之事批評景公。不久梁丘據乘車而來,晏嬰又用相同和相和的道理批評景公。日色將晚時景公看到彗

目錄
偶遇前男友永恆仙域趙雲蘇總少妻嬌滴滴軍婚獨寵:重生後小媳婦要發瘋時小姐帶崽獨美,墨總跪地求原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