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勾踐(第1/4 頁)
一、簡介
勾踐(?-前464年),姒姓,本名鳩淺,因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也作“句踐”。《史記索隱》引《竹書紀年》作“菼執”。他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君主,於前497年至前464年在位,是越王允常之子。勾踐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經歷了從戰敗求和到臥薪嚐膽,最終滅吳稱霸的壯麗歷程。他被司馬遷譽為“賢”,並留下了“臥薪嚐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等典故,成為後世傳頌的典範。
二、人物生平
1、繼位敗吳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勾踐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後裔,為夏禹庶子無餘的直系子孫。無餘受封於會稽,負責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越國建立後,一直保持著較為落後的生活習俗,較少與中原地區發生聯絡。歷經二十多代後,傳到勾踐的父親允常,已是春秋末年了。允常在位時,越國逐漸強大,與吳國國君闔閭多次交戰。到允常去世前,越國已擁有浙江全境,疆域北達江蘇崑山、上海嘉定一線長江以南地區,與吳國接壤,西至江西餘干,與楚國相連。允常去世後,勾踐繼任越王之位。
2、檇李之戰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的訊息,決定趁機攻打越國。兩軍在檇李(今浙江嘉興南)擺開陣勢。勾踐擔心吳軍軍陣嚴整,便派敢死隊兩次衝鋒擒捉吳軍,但吳軍陣勢依然穩固。於是勾踐又派罪犯排成三行,將劍架在脖子上,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致辭,然後一起自刎而死。吳軍看得出神,越軍趁機襲擊吳軍,最終大敗吳軍。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闔閭,斬落其大腳趾,並奪得了他的一隻鞋子。闔閭被迫撤軍,軍隊退卻七里後,因傷重在陘地去世。臨終前他告訴兒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記向越國報仇。”
3、兵敗求和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秣馬厲兵準備攻越,決定先發制人討伐吳國。然而范蠡勸阻未果,越軍攻入吳國境內到達吳都西南面的夫椒山直接威脅吳都。夫差派遣全部精銳出兵抵禦並在夜間舉火突襲大敗越軍。隨後越軍退守浙江再次戰敗吳軍渡江南下乘勢攻下越國都城埤中(今浙江紹興諸暨東北)。勾踐僅以五千兵退守會稽山頂部的平陽作為臨時都城吳軍進而圍困越軍。
勾踐追悔不已范蠡建議向夫差請和併入吳國為臣。於是勾踐派大夫文種、諸稽郢去吳國求和表示願意攜妻帶子入吳為臣。吳王夫差同意勾踐之請但伍子胥反對此事認為應趁機滅越。文種回到越國後將吳國的態度告訴了勾踐勾踐決定殺妻滅子與吳國決一死戰。但文種認為可以送財貨給吳國太宰伯嚭以離間君臣。勾踐採納此計派人送予伯嚭財貨美女伯嚭果然接受了越國的賄賂並向夫差進言最終使夫差赦免了勾踐並從越國撤軍。
4、臥薪嚐膽
勾踐被困會稽時曾嘆氣說:“我難道此生就如此了嗎?”文種鼓勵他說:“歷史上許多英雄都曾經歷磨難最終稱霸天下你何愁不能東山再起?”勾踐聽從文種等人的建議決定忍辱負重向吳國求和。據《國語·吳語》記載勾踐讓一子一女入吳為質;而《史記》則稱勾踐本人也和大臣、女眷一起入吳三年做了夫差的奴僕。勾踐在吳國受盡屈辱甚至為夫差嘗糞以表忠心最終才得以歸國。
歸國後勾踐將國都遷到平原地區的山陰大城(今紹興縣西部)。他憂心苦思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嚐嚐苦膽吃飯的時候也會嚐嚐苦膽以此提醒自己不忘會稽之恥。為了安撫民心他修整宗廟祭神祈寧折節下士濟貧弔喪與百姓同甘共苦。同時他減輕刑罰免除徭役鼓勵農桑弘揚誠信招徠移民鑄造兵甲修令審刑使越國逐漸恢復了元氣。
5、助吳伐齊
約越王勾踐十二年(前485年),夫差欲用兵齊國卻擔心勾踐報復越國。適逢子貢出使五國到吳國後勸夫差先伐齊以彰顯仁德打消了夫差伐越的念頭。隨後子貢到越國勾踐親自迎接並聽從其建議助吳伐齊以麻痺吳國。勾踐派文種出使吳國獻上寶劍名器表達恭順並請求讓越王和三千越軍隨吳出征。夫差聽信子貢之言答應了帶越師伐齊。
越王勾踐十三年(前484年),勾踐帶著越軍朝見夫差贈送財禮重賂伯嚭。伍子胥憂慮此事勸夫差提防越國但夫差不聽。同年五月夫差帶著吳越聯軍在艾陵大勝齊軍俘虜齊將國書。夫差回國後責罵伍子胥文種觀察到夫差已有驕橫之色建議向夫差借糧試探。勾踐照做夫差不顧伍子胥反對借糧給越國。不久後伍子胥出使齊國把兒子託付給齊大夫鮑牧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