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先軫(第1/4 頁)
一、簡介
先軫,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27年,又稱原軫,是春秋時期晉國原邑(今說法不一,一說位於今河南濟源西北,一說在今山西翼城縣原村)人。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優秀的軍事統帥,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忠勇的品格聞名於世。先軫早年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與趙衰、狐偃等人並稱為“五賢士”。在晉文公回國即位後,先軫成為晉國的重要將領,對晉國的崛起和稱霸中原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人物生平
1、追隨重耳
先軫的早年生活與晉國公子重耳緊密相連。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自幼喜歡結交士人,十七歲時已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先軫便是其中之一。公元前656年,晉國發生驪姬之亂,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陷害重耳等人,導致重耳被迫流亡。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先軫堅定地追隨重耳,與他一同逃到了狄國。
在狄國的日子裡,先軫與重耳等人共同經歷了流亡生活的艱辛。他們不僅要在異國他鄉求生存,還要時刻提防晉國的追捕。然而,先軫等人始終不離不棄,為重耳提供了寶貴的支援和幫助。這段經歷也鍛鍊了先軫的意志和才能,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基礎。
2、城濮敗楚
公元前636年,在宋國、楚國、秦國等多方幫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終於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重用先軫、狐毛、狐偃、趙衰等人,晉國國勢因此強盛起來。此時,齊國已無力爭霸,秦國又偏處西隅,只有楚國和晉國有力量爭取中間地帶從而稱霸。因此,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成為決定春秋中期局勢的關鍵性戰役。
公元前633年,楚國組織諸侯聯軍攻打宋國,宋派人向晉求救。面對這一緊急情況,晉文公猶豫不決。一方面,宋國是晉國的盟友,且曾對流亡的文公有恩;另一方面,楚國實力強大,且晉國距離宋國較遠,中間還隔著曹國、衛國兩個楚國的盟國。先軫向文公進言,認為必須出兵援救宋國,這是關係晉國前途的大事。他分析了救宋的重要意義:報答宋國的恩惠、解救宋國的危難、樹立晉國在諸侯中的威信、奠定晉國建立中原霸權的基礎。狐偃也贊成他的看法,並提出了攻曹、衛以解宋國之圍的建議。於是,文公下定決心出兵援宋。
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先軫被任命為下軍佐,輔佐下軍主將欒枝。公元前632年,晉軍借道不成後繞路渡河,侵曹伐衛。先軫運用智謀,在幾天內攻陷了衛國的五鹿(今河南濮陽縣南)。隨後,晉國中軍主將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軫為新的中軍將。
在晉軍攻入曹國都城後,宋國國都再次被楚軍包圍,被迫向晉告急。晉文公想要與楚交戰,但為身後的齊、秦兩國態度不明而感到進退兩難。先軫提出建議:指使宋國賄賂齊國、秦國,讓齊、秦替宋求情,勸楚撤兵;同時晉國扣住曹國國君,將曹、衛的部分土地劃分給宋國,以此激怒楚國,迫使其拒絕齊、秦的調停。文公採納了先軫的建議。
一切都按先軫的計劃進行著。然而,楚軍統帥子玉卻執意請戰。楚王雖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只給他派了少數兵力。子玉派出使者來到晉國,提出只要晉國放過曹、衛,退還土地,楚軍就解除對宋國的包圍。狐偃聽後很憤怒,認為子玉無禮,應該馬上攻打楚軍。而先軫卻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盤:子玉這一句話就使宋、曹、衛三國都安定下來,而如果晉國拒絕,就是得罪這三家,也等於拋棄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國得到三項恩惠,晉國卻得到三項怨仇,怨仇太多,晉國還怎麼稱霸?不如將計就計:一面允許曹、衛秘密復國,並乘機離間其與楚的關係;一面囚禁楚國使者,激怒楚國。文公聽了很高興,立即照辦。於是曹、衛二國各自派使者與楚國斷絕了關係。
子玉果然大怒,率軍撤圍北上攻打晉軍。文公聽從狐偃的建議,遵守當年與楚王的諾言,讓軍隊後撤九十里,暫時避開楚軍鋒芒,同時也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出處。子玉不顧眾人意見,執意要追擊晉軍。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就此展開。
四月初,晉、齊、秦、宋四國的軍隊來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駐紮。幾天後,晉軍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晉下軍佐胥臣用虎皮蒙馬,率先攻擊楚軍戰力較弱的右軍,右軍潰敗退卻。同時晉上軍將狐毛豎起將、佐兩面大旗向後退去,下軍將欒枝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偽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軍果然步步緊逼,導致孤軍突出,暴露了側翼。先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