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冰(第1/3 頁)
一、簡介
李冰,生卒年及出生地不詳,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號稱“陸海”。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間,他被秦昭王任命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在任期間,李冰以卓越的治水才能,在岷江流域興辦多項水利工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與兒子共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這一工程不僅解決了岷江水患,還極大地促進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發展,使該地區成為“天府之國”。後世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二、人物生平
1. 仕途起步
公元前256年,隨著秦昭王的一聲令下,李冰踏上了前往蜀郡的征途,被正式任命為蜀郡太守。蜀郡雖然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長期飽受水患之苦,尤其是岷江流域的頻繁洪水,給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加之蜀地地形複雜,交通不便,治理難度極大。
上任之初,李冰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首先深入民間,進行廣泛的調研。他走訪了蜀郡的各個角落,與百姓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瞭解他們的疾苦。在調研過程中,李冰不僅關注到了水患問題的嚴重性,還發現了蜀地農業生產的巨大潛力。
基於深入的調研,李冰開始著手製定治水規劃。他深知都江堰工程的重要性,因此將其作為首要任務來抓。為了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李冰親自勘察地形、測量水位、規劃線路。他組織了一支由當地工匠和青壯年組成的施工隊伍,並親自擔任總指揮。在籌備過程中,李冰還積極借鑑前人的治水經驗,結合蜀地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和完善治水方案。
2. 都江堰的修建
李冰在任期間最為人稱道的成就,便是與兒子一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這項工程位於岷江出山口處,旨在解決岷江水患並有效利用水資源灌溉農田。都江堰的設計巧妙而實用,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部分組成,三者相互依存、巧妙配合,共同調節水量、防洪灌溉。
魚嘴分水堤:魚嘴分水堤作為都江堰工程的起點,其設計精妙,功能卓越。它利用江心自然形成的沙洲作為基礎,經過人工加固和修整而成。魚嘴分水堤形似魚的嘴巴,故得名“魚嘴”。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節水量分配,枯水季節六成江水流入地勢較低的內江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則利用彎道動力學的自然法則,將六成以上的江水洩入外江。這種設計既保證了灌溉需求,又有效減輕了內江的防洪壓力。
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位於魚嘴分水堤的下游,是都江堰工程中的關鍵排沙洩洪設施。它的設計初衷在於“自動排沙、溢洪減災”。利用彎道環流原理,使水流在飛沙堰附近形成迴旋流,將水中攜帶的泥沙和卵石甩向外江,從而保持內江渠道的暢通無阻。當內江水位超過飛沙堰頂部時,多餘的水量便會自動溢位排入外江,有效減輕了內江的防洪壓力。
寶瓶口引水口:寶瓶口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後一道關鍵設施,也是內江水流入成都平原的咽喉要道。它是在玉壘山靠近岷江山崖的地方鑿開的一個缺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而得名。寶瓶口的開鑿難度極大,李冰採用了火燒水澆的原始爆破方法,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努力才成功鑿開。寶瓶口的設計精妙之處在於其尺寸和位置的精確控制,既滿足了灌溉需求又避免了水量過大造成的洪澇災害。
都江堰工程的成功不僅體現了李冰卓越的水利工程才華和無私奉獻精神,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 治水為民
李冰在治理岷江水患的同時,還十分注重民生。他深知水利工程的成敗直接關係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始終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修建都江堰的過程中,李冰廣泛徵求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和需求。同時,他還積極組織百姓參與水利工程建設,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生活水平。
除了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許多其他水利工程。他根據地形和水文條件合理規劃灌溉渠道和水庫使成都平原的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不僅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還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質量。李冰的治水功績深受百姓的讚譽和感激。
4. 其他水利貢獻
除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於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