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藺相如(第1/2 頁)
一、簡介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上卿,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的舍人,後來因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勇敢無畏的精神,成為趙國的重臣。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為趙國的繁榮和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歷與宦者令繆賢的舉薦
藺相如的早年經歷雖然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但可以推測他出生於趙國的一個普通家庭。他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在趙國政壇嶄露頭角。最初,他擔任宦者令繆賢的舍人,即門客或助手。繆賢是趙惠文王時期的一位重要官員,他慧眼識珠,發現了藺相如的非凡才能。
有一次,繆賢因犯罪想要逃亡到燕國,但被藺相如勸阻。藺相如分析說,燕國弱小,不敢收留趙國的逃犯,反而可能把他送回趙國。他建議繆賢向趙惠文王請罪,繆賢聽從了他的意見,果然得到了趙惠文王的赦免。這件事讓繆賢對藺相如刮目相看,認為他是一位有智謀、有勇氣的勇士。
2、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王得知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便寫信給趙惠文王,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這塊寶玉。趙惠文王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此事,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了藺相如,認為他可以勝任出使秦國的任務。
藺相如接受了使命,帶著和氏璧來到了秦國。秦昭王在章臺上接見了他,並高興地欣賞了和氏璧。然而,藺相如看出秦昭王並沒有用城池交換和氏璧的誠意,便機智地收回了寶玉,並威脅說如果秦昭王強迫他交出寶玉,他就與寶玉同歸於盡。秦昭王害怕失去寶玉,便向他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再舉行儀式接受寶玉。
在這五天裡,藺相如估計秦昭王會背約不給城池,便派隨從偷偷將寶玉送回趙國。五天後,秦昭王在殿堂上安排了隆重的儀式等待藺相如獻上寶玉,但藺相如卻告訴秦昭王寶玉已經送回趙國了。他說:“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一個堅守盟約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惠文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從小路已到趙國了。”秦昭王雖然憤怒,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放藺相如回國。
藺相如的這次出使,不僅成功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利益,也讓他一舉成名,成為趙國的英雄。趙惠文王封他為上大夫,以示嘉獎。
3、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他派使者到趙國約趙惠文王在澠池見面。趙惠文王害怕秦國,想不去,但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會顯得趙國軟弱。於是趙惠文王決定前往澠池與秦昭王會見,並讓藺相如隨行。
在澠池會上,秦昭王讓趙惠文王彈瑟,並命史官記錄下來。這是秦國的羞辱之舉,意在貶低趙國的地位。藺相如為了維護趙國的尊嚴,也要求秦昭王為趙王擊缶。秦昭王發怒不答應,但藺相如卻威脅說要在五步之內濺血於秦王身上。秦昭王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趙國史官記錄下來。秦國大臣要求趙國用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則反唇相譏說讓秦國用咸陽向趙王獻禮。最終秦國始終未能壓倒趙國。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再次展現了他的外交才能和勇敢無畏的精神。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利益,也讓秦國不敢小覷趙國。
4、將相和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是趙國的大將軍,有著赫赫戰功和威望。他認為藺相如只是靠嘴皮子立功,沒有實際才能,因此不服他位居自己之上。廉頗揚言要羞辱藺相如,以洩心頭之憤。
藺相如得知此事後,並沒有與廉頗針鋒相對。他明白廉頗是趙國的棟樑之才,如果兩人爭鬥起來會損害趙國的利益。因此他處處避讓廉頗,儘量不與他見面。他的門客不解他的行為,紛紛勸他不要害怕廉頗。藺相如解釋說:“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
廉頗得知藺相如的這番話後深感愧疚。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狹隘之處,於是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兩人從此結為刎頸之交,共同為趙國的國家利益而努力。
5、阻用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