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柳下惠(第1/3 頁)
一、簡介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獲,字季禽(展氏族譜記載),又有字子禽一說,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今山東平陰縣孝直鎮)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著稱,其“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柳下惠曾任魯國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以正直無私、堅守道義聞名於世。孔子稱其為“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尊其為“和聖”。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柳下惠卒於魯地故趙村,享年一百歲,諡號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後人尊稱其為“柳下惠”。
二、人物生平
1. 早年經歷與家族背景
柳下惠出生於公元前720年,是魯國大夫展無駭之子。展無駭是魯國的司空,屬於魯國的一介貴族。柳下惠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周禮周樂有著深厚的瞭解。他聰明好學,多才多藝,不僅精通兵法、國政,還擅長執掌刑獄,多謀善斷,才能出眾。
柳下惠的家族在魯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顯赫的地位。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製作周禮周樂的周公,因此他自幼便對傳統文化和道德規範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領悟。這些經歷為他日後的思想形成和道德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仕途坎坷與堅守道義
柳下惠在魯國擔任過士師一職,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然而,由於他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在魯國王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的時期,柳下惠更是屢受打擊排擠。他堅持“以直道事人”,不願隨波逐流,因此多次被撤職。據《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曾接連三次受到黜免。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孔子對柳下惠的遭遇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和同情。他在《論語·衛靈公》中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意思是臧文仲佔據官位卻不作為,明知道柳下惠賢能卻不用他。孔子對柳下惠的高度評價,體現了他對正直無私、堅守道義的崇敬和追求。
3. 退隱講學與教化鄉民
在仕途不順的情況下,柳下惠選擇了退隱講學。他回到柳下邑,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和道德規範。他的教學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深受鄉人的愛戴和尊敬。在他的影響下,柳下邑的民風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紛紛效仿他的言行舉止,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
柳下惠不僅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還積極關注社會公益事業。他經常幫助貧苦百姓解決生活困難,調解鄰里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他的善行得到了鄉民的廣泛讚譽和感激。據《烈女傳》記載,柳下惠死後,其妻在為他議諡號時說:“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這段話充分概括了柳下惠一生的品德和功績。
4. 晚年生活與逝世
柳下惠晚年繼續致力於教育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他的學生遍佈各地,其中不乏傑出的人才。他的思想和學說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揚。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柳下惠在魯地故趙村逝世,享年一百歲。他的逝世引起了鄉民的極大悲痛和悼念。人們紛紛前來弔唁和祭奠,表達對他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柳下惠逝世後,被諡號為“惠”。後人尊稱他為“柳下惠”或“和聖”。他的事蹟和思想被載入史冊,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
三、主要影響
1. 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柳下惠作為儒家心目中的賢人之一,對儒家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堅守道義、正直無私的品質成為了儒家道德規範的典範。他的“以直道事人”的思想與儒家的“仁愛”、“禮制”等觀念相契合,為儒家思想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孟子對柳下惠極為推崇,曾將其與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他認為柳下惠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這種高尚的品德和境界成為了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2. 對社會風氣的影響
柳下惠的事蹟和思想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堅守道義、正直無私的品質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和追求的目標。他的“坐懷不亂”的故事更是廣為傳頌,成為評判人品德的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