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劉芳亮的偷襲(第1/2 頁)
黃武山先前接到救援任務時,本還存了輕視之心。
不過當他得知黃得功等人僅憑六七千人,就殺得劉芳亮數萬大軍狼狽逃竄後,便已看出朱元璋的用意,心中一直暗加警惕。
所以儘管此刻朱元璋只輕瞥了他一眼,但他仍敏感地覺察到了。
他隨即想到左羨梅的處境雖比田雄等人強些,但不臣之心亦是人盡皆知。
因此他雖覺朱元璋此言存了試探之意,但唯恐斷了後路,當即一臉恭敬地道:“陛下胸懷寬廣,末將等望塵莫及......”
隨著黃武山的這番吹捧,一些武將皆紛紛出言附和。
而朱元璋亦露出得色,只有黃得功面帶不忿。
朱元璋見狀,故作不悅地道:“靖南伯,你可是有意見?”
黃得功見問,立刻上前道:“陛下,末將覺得田雄和馬得功無故反叛,致使我們丟城喪地,實乃罪不可恕......”
黃武山聽到黃得功的話,臉色微變。
他對身旁的一個文士模樣的人使了一個眼色,後者立刻會意地上前道:“靖南伯,您此言差矣!”
“要知現今天下惶惶,民心無主,陛下正欲行堯舜之事,以仁義教化百姓,使其心安,您卻為一己之功,而阻陛下之大計......”
黃得功本不喜誇誇其談的文人,此刻見對方高談闊論,雖滿口仁義聖言,與當前戰局卻是毫無關係,當即不滿地道:“行軍打仗,講究的是令行禁止,若違令不誅,何以......”
“靖南伯,您又錯了!”
“先賢設法亦是為了教化不孝,而非殺人,現今您不教而誅,實乃有違聖人之道,要知......”
黃得功打仗雖然勇猛,卻是一個粗人,哪裡辯得過那文士。
若是在往日,他或可罵娘問祖地大罵,爭回些顏面。
只是現今陛下在座,他雖莽撞,卻也不敢放肆,只得雙眼圓睜地怒視對方,藉此表示自己的不滿。
一旁的姜應魁見狀,憤然上前道:“這位先生,您有所不知,靖南伯並未無教......教而誅!”
“先前田雄和馬得功在蔚縣不奉威武伯(李若璉)軍令時,靖南伯就已申斥過他們,在他們承認錯誤後,亦既往不咎,待之甚厚!”
“此次更是對他們寄予厚望,將......”
“姜將軍,此非仁義之過,而是德性不足所致!”
那文士笑著打斷姜應魁的話,故作恭敬地道:“王某並非浪言,實有先賢為證,想當初孟獲受東吳挑唆,無故反叛,諸葛武侯七擒七縱,孟獲感其仁德,終身不復相叛。”
“由此可見,世上無不可教之人,實乃德性不足之故,若靖南伯能再進一步......”
姜應魁本比黃得功強不了多少,原是基於義憤開口,又哪是對方的對手,不久亦敗下陣來。
他與黃得功對視了一眼,雖皆心中不滿,卻也是無計可施。
又見高坐上首的朱元璋微微點頭,也就不再開口,只是一臉不甘。
朱元璋待對方說完後,點頭道:“王參軍果然高才,咱聽你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那文士聞言,連稱不敢,但臉上的得色卻是怎麼也藏不住。
反倒是黃武山神情凝重,隱隱覺得不安。
因為在他來前,左羨梅曾再三叮囑,說崇禎才智非凡,心性難測,不可以常理度之,讓他切不可與之起爭執,只需奉命行事即可。
所以儘管先前朱元璋下達的救援命令頗不合理,他依然馬不停蹄地趕去了。
只因現在他覺得是否寬恕田雄等人,亦會影響到左羨梅的日後,才稍加試探。
不曾想朱元璋竟沒有幫他親信的姜應魁,反倒是稱讚了他的謀士,並一口道出了對方的身份,讓他頗覺不安。
要知在大明官職中本無參軍一職,是左羨梅為方便行事而稱之,沒想到對方竟也知曉。
就在他疑惑之時,突然聽到朱元璋的聲音響起道:“王參軍,咱見你才學出眾,想讓你出使,去勸降田雄和馬得功!”
“想來以你之才,必能馬到成功,到時咱定會重賞於你!”
那文士本已準備退去,此刻聞言,身體不由一陣顫抖,隨即一臉哀求地看向黃武山。
剛才懊惱的黃得功等人聞言,皆露出戲謔的神情。
朱元璋見那文士不應,又故作疑惑地道:“王參軍,你可是有為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