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困守危城(第2/3 頁)
,此人憑一己之力,在土木堡將大明拉入了深淵。
好在這時出了一個于謙,守住了大明江山,扶起了將傾的大廈。
但是大明的後繼之君並未因此反省,革除弊端,反而是更加的放飛自我。
先是出了個不愛皇位愛當官的大將軍朱壽,後又出了數十年不上朝,號稱靜控的嘉靖、萬曆兩爺孫。
因此先後造就了劉瑾、張永、馮保等一大批權勢滔天的太監,鬧得朝堂上烏煙瘴氣,有志難酬。
縱使被後人稱為中興名臣的張居正,也必須聯合太監馮保,才勉強完成了他的改革大業。
而隨後出現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更是讓太監權勢達到了巔峰。
一個目不識丁的閹人魏忠賢竟能總攬朝政,不僅自稱九千歲,還生祠遍天下。
以至於上至皇親國戚,下到販夫走卒,皆對其頂禮膜拜,風頭一時無兩。
雖然崇禎即位後,以雷霆手段收拾了魏忠賢,革除各種閹黨弊端。
但是不久後,他也走上了先輩的老路,使得閹黨勢力死灰復燃,越演越烈,朝政也越來越衰敗......
朱元璋理清太監的歷史後,知道閹黨與大臣間關係錯綜複雜,若驟然除去,反而會影響守城。
無奈之下,他只能將此事先按下,繼續整理腦中的記憶,以免遺漏了重要資訊,影響他的決策。
“嗯?身為皇帝,怎麼對京城的防務、軍械毫不知情,這如何了得?”
朱元璋確認繼承了崇禎的所有記憶後,發現竟沒有任何有關城防佈置的資訊,心中又是一驚。
“不行,當務之急必須要去巡視城防,若是城防不牢,縱有糧餉也是無用。”
朱元璋理清思緒後,正要邁步出門,卻又停了下來。
因為他初來乍到,一時也不知該相信誰,讓誰陪他去巡視城防。
“嗯,從記憶來看,最熟悉城防的應是王承恩和王德化。這王承恩雖恩寵太過,不過生性忠厚,而且還是將門之後,勉強也算是個可用之人。”
“至於王德化,雖出身貧寒,卻天資聰慧,而且執掌東廠多年,忠誠度上應也不差,況且此刻他正在整飭城防,看來目前還得依靠他。”
朱元璋根據崇禎的記憶進行一番分析後,從中篩選出了兩個可能的可信之人。
隨後他又隨手取下牆上的寶劍掛在腰間,心中這才踏實了不少。
“陛下,您好些了嗎?”
朱元璋才開啟乾清宮的門,就見到身穿圓領緋袍的王承恩躬身行禮道。
朱元璋見狀一愣,隨後又見到王承恩身後的一個圓臉小太監正恭敬地捧著一套蟒袍,心中立時明白過來。
他仔細打量了王承恩一番後,沉聲道:“咱無礙,你且跟著咱去巡視一下城防!”
說罷,他就邁步前行。
身後的王承恩聞言,一臉驚訝地看著朱元璋的背影。
特別是當他看到朱元璋腰間的寶劍時,更是一臉錯愕。
在他的印象中,崇禎是最不喜佩劍的。
儘管崇禎也曾習武,但那只是為了維持皇家的傳統,虛應故事而已,從未真當一回事。
此刻見朱元璋佩劍而行,他愣了一會後,又急忙喊道:“陛下起駕!”
說罷,他一邊急忙朝朱元璋追去,一邊對身旁跟著的小太監道:“你速去傳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前來護駕!”
前行中的朱元璋聞言,不禁側首瞥了王承恩一眼。
原來他看似走的匆忙,其實也是在有意試探王承恩。
因為他雖已理清了腦中的記憶,不過有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並不太清楚,若有一個熟悉的太監在旁提醒,會省去不少麻煩。
所以他才藉機試探,看王承恩行事是否周全,擔不擔得起貼身太監的職務。
同時他也還有另一個心思,就是想看王承恩發現他與崇禎不同的言行後,會有何反應。
若是王承恩因此驚慌失措,那他就會當機立斷地將其斬殺。
若是王承恩能隱而不發,依然恭敬侍奉,那他就會透過瑣事潛移默化,完成身份的轉換。
而他之所以不再模仿崇禎,除了他知道縱使模仿的再像,在朝夕相對的人面前也會露出破綻外,更主要的是,他覺得模仿這個後輩實在是一種恥辱。
因此他索性放棄模仿,順著本心行事。
此刻他見王承恩倉促之間仍不失禮儀,而且還記得召喚駱養性前來護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