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將帥的仁慈(第1/2 頁)
“陛下,不是安國公,不是......”
鞏永固因太過興奮,見到朱元璋都未行禮,就急忙將憋了許久的話低聲喊了出來。
朱元璋聞言,強作鎮定地點了點頭,道:“可認出是誰?”
鞏永固搖了搖頭,道:“屍身容貌被毀,根本無法辨別出是誰,臣也是憑藉安國公右腋下的紅色胎記,才得以識別。”
“不過那人的身形與安國公確實十分相似,想來應是熟識之人冒充,不然不可能如此相似,可惜這等忠義之人,臣卻將他分屍了。”
鞏永固說到處置屍身時,心中一時傷感,不僅語帶悲憤,而且臉上也露出哀傷之色。
隨即他想到此事是朱元璋吩咐,他雖只是在感嘆忠良,並無責怪之意,卻也極容易讓朱元璋誤會。
想到此點,他本要出言解釋,卻又不知該如何開口。
因為這種事重在對方的感受,若強行解釋,只會越描越黑,讓誤會更加嚴重。
到時朱元璋縱使沒有這個心思,也會因此生疑,致使君臣心有隔閡。
但若是他不說,而朱元璋卻已存此心思,君臣也同樣會有隔閡。
鞏永固也是博古通今之人,深知一旦君臣有隙,必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特別是他們現在正處在剿滅叛軍的關鍵時期,若是不能妥善解決,不僅會對平叛不利,而且他也會因此遭受橫禍。
想到這,他心中滿是後悔,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處理。
而朱元璋此刻也不知在想些什麼,竟也沒有開口。
鞏永固見狀,心中更加擔憂。
這時,他想到現在他統帥十來萬兵馬,京軍精銳盡在他的麾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朱元璋已將身家性命都託付給了他,對他可謂信任至極,應不會因這句話就懷疑他。
而且縱使朱元璋有所懷疑,只要他以坦誠之心相待,以朱元璋的智慧,必能明白他的忠心。
想明白此點後,鞏永固單膝跪地,請罪道:“陛下,臣一時失言,還請陛下責罰!”
朱元璋見狀,佯作驚訝地道:“平西侯,你何罪之有?”
鞏永固聞言,已知朱元璋心有不滿。
他身體微微一顫,隨即更加恭敬地道:“稟陛下,臣剛才只因心中愧疚,才一時感嘆,沒想到卻無意間冒犯了陛下,還請陛下賜罪!”
他話音落下後,朱元璋並未開口,大廳中立時一片死寂。
此時,鞏永固似乎都能聽到他的心跳和額頭上汗珠輕輕滑動的聲音。
“滴答!”
一滴汗水終於走完了它漫長的旅程,清脆地滴落在地上。
“滴答!”
“滴答!”
“滴答!”
......
汗珠接二連三的歡快滴落,好似要奏響一曲驚世的樂章。
“平西侯,為何眾人皆說慈不掌兵?”
就在鞏永固感覺自己的心都快要跳出來的時候,朱元璋低沉的聲音終於響起了。
鞏永固聞言,好似飲下瓊漿玉露一般,身心一陣舒爽。
因為若是朱元璋此刻直接扶起他,並告訴他對此並不在意,這種刻意籠絡反而說明對方對他已不再信任。
但現在朱元璋雖語帶憤怒,可問的問題,卻給了他分辯的機會。
這說明朱元璋並未懷疑他的忠誠,只是對他做的事情有所不滿,才會有此一問。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若他不能給出一個讓朱元璋信服的理由,恐怕事情也不會善了。
於是鞏永固定了定心神,一臉恭敬地道:“兵者,國之大事也,善用之則興邦,濫用之則國亡,故聖君慎之又慎,不敢輕用其鋒。”
“而將帥乃軍中之魂,擎天之柱,若不能令行禁止,賞罰分明,則兵士懷恨,軍紀渙散。”
“故善統兵者,戰前必懲不肖,以儆效尤,戰後必獎賢良,激勵來者,若將帥心懷婦人之仁,不能懲暴揚善......”
鞏永固一邊說著,一邊偷偷觀察朱元璋的神情,見他並未再有不滿,心中才稍稍放鬆了一些。
朱元璋待鞏永固說完後,點頭道:“不錯,不過你這只是將官之慈悲,非將帥之慈悲。”
鞏永固咋聞慈悲之語,心中不由一愣。
隨即想到將帥若不能震懾軍中宵小,必會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若是戰事因此不利,輕者損兵折將,重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