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幣制之論(第1/2 頁)
顧繼坤看了吳其沆一眼,笑道:“這幾年我曾蒐集過相關資料,初步估計,每年流入我大明的白銀約三四百萬兩。”
“要知這是禁海的數量,若是朝廷放開海禁,數量必會大大增加,他們若要收購,無異於螳臂擋車......”
朱元璋雖長於戰略,但在經濟一途,卻略有不足。
此刻聽了顧繼坤的話,好似撥雲見霧,豁然開朗。
不過他也有一個擔憂,就是顧繼坤的方法雖好,卻太過被動。
因為按此做法,朝廷仍然沒有掌握鑄幣權。
這時,張名振突然開口道:“忠清兄,我聽西洋的傳教士說,西洋因信仰問題又發生大戰,加之海盜猖獗,恐怕開了海禁,流入我朝的白銀也不會增加多少吧?”
朱元璋聞言,有些詫異地看了張名振一眼,隨後又看向顧繼坤。
顧繼坤笑道:“張大人,你說的雖在理,卻疏忽了一點,便是習慣。”
“要知這些年下來,西洋人早已習慣了我朝的茶葉、瓷器等物,短時間內必不會改變。”
“何況能購買瓷器等物的人非富即貴,縱使戰亂,對他們又有多大的影響?”
張名振自也聽出顧繼坤話裡的譏諷之意,不過他生性豪邁,毫不在意地道:“話雖這樣說,但這些年白銀流入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
“若開海禁後,白銀的數量達不到預期,而富商又加以囤積,恐對大局不利。”
顧繼坤聞言,搖頭道:“張大人,你多慮了,要知商人皆是重利忘義之輩,根本不可能囤積那多白銀。”
“而且縱使他們囤積也無妨,我們還可以發行寶鈔,讓他們的白銀成為一種擺設。”
張名振偷瞥了朱元璋一眼,見對方神色如常,才開口道:“我朝早年也曾發行過寶鈔,反而成了富商剝削百姓的工具,現在若再發行寶鈔,百姓應不會接受。”
“而且現在戰亂連連,若強行發放,恐會引起......騷動!”
朱元璋聽了張名振的話,對他不禁有些改觀。
因為朱元璋建國後,因銅礦產量不足,銅錢數量滿足不了交易的需求,他便按照宋、元之法,發行大明寶鈔。
根據當時交易的需求,大明寶鈔的面值分為一貫(一千文)、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種。
為了寶鈔順利流通,他還特立頒佈法律條令,禁止金銀的流通(可用於繳稅),並嚴令規定超過百文錢以上的交易,一律使用寶鈔。
隨後又按照一貫鈔兌一兩白銀,四貫鈔兌一兩黃金的比例,強制老百姓把手裡面的金銀兌換成寶鈔。
除此以外,為了防止民間製造假鈔,寶鈔除了使用特殊的防偽措施外,還規定印製假鈔者一律斬首。
透過這些舉措,寶鈔開始流通時,效果確實不錯。
只是後來隨著寶鈔的增多,以及假鈔的泛濫,使得寶鈔快速貶值。
最後被逼無奈,只得又恢復到最原始的以物易物。
以至一些官員領了俸祿後,還要去市集擺攤,換成自家所需的柴米油鹽等物......
就在朱元璋沉思時,顧繼坤的聲音響起道:“先前寶鈔之所以難以流通,是因為發行數量沒有標準所致。”
“若以國庫金銀作為基礎,或是根據百姓所需發放,並適時調整寶鈔數量,自能避免此弊端。”
張名振聞言,搖頭道:“現今就是因國庫不足,才要發行寶鈔,以金銀作為基礎自不合適。”
“至於你說根據百姓所需發放,未免太過籠統,要知百姓尚且不知他要多少銀錢,我們又如何知道?”
顧繼坤見朱元璋露出贊同之色,冷笑道:“張大人,這就是你言義不言利的壞處。”
“要知我剛才只是說以國庫金銀為基礎,又沒有說一比一的發放,怎會不可行?”
“其實我們只需應對初期的鈔銀兌換,待恢復百姓的信心後,完全可以採用一比二、一比三,甚至一比十的方式發放。”
“至於說百姓需要寶鈔數量,根本不用去統計百姓的需求,只需依據戶部的賦稅去換算即可。”
“因為百姓購買的就是糧食、絲綢等物,我們有了總數,便能根據其價格推算出當年或當季所需寶鈔金額,進行發放或回收,就能保證寶鈔的價值......”
張名振聽了顧繼坤的講述,覺得此法看似合理,卻難以落實。
不過因顧繼坤對他語帶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