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疫情再次爆發(第2/4 頁)
的前提,是確保他和趙曉慧的生命安全。
放下這個念頭後,兩人都不再提及此事。與此同時,社群群裡也有人響應號召,成為了志願者。經歷了之前的波折,樓棟裡的居民對待生活的態度也變得更加寬容,即便是分發到質量不佳的蔬菜,也會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更換。
除了外界的霧霾依舊籠罩,他們所在的小區暫時迎來了一段和諧的時光。然而,這份寧靜並未持續太久,因為趙曉慧之前提到的疫情二次爆發終究還是來了。
最初的訊息是從網路上傳出的,一些曾經患病但幸運康復的人再次復發,且病情兇猛。其中,一位七十歲的老人,早晨被發現有些發燒咳嗽,家人並未往那方面想,畢竟老人之前已經康復,且很少出門。他們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沒想到到了晚上,老人的情況急轉直下,最終在當天夜裡十二點前離世。
這並非孤例,連續數日,康復者病情復發的案例屢見不鮮,且勢頭愈發猛烈,伴隨著各類虛實難辨的流言四起。那些曾戰勝病魔的人,似乎被無形的陰影籠罩,難以逃脫命運的枷鎖,重壓之下,有人甚至在未復發前便已陷入絕望,選擇了以跳樓終結生命。
趙曉慧居住的社群就發生了這樣一起悲劇,受害者是一位中年單身男子,無兒無女。在疾病初期,他幸運地獲得了及時治療並康復回家。然而,隨著病情反覆的訊息頻傳,他即便尚未復發,也已心生絕望,走上了不歸路。
曾幾何時,隨著感染者數量的減少和康復者的增多,人們逐漸適應了這種新常態,從最初的慌亂無措到如今的從容應對,從居家隔離的無所適從到習慣社群團購,每日盤算著生活所需。
然而,疫情的再次肆虐打破了這份寧靜,讓人們對外界的霧霾充滿了更深的恐懼,恨不得將自己封閉在密不透風的空間裡。
儘管趙曉慧有過應對此類情況的經驗,深知只要避免外出暴露於霧霾中,就能降低感染風險,但第二次疫情的爆發仍讓她感到不安與緊張。每天清晨,她都會仔細檢查家中的門窗是否緊閉,以防外界有害物質侵入。同時,她還在家中佈置了多臺空氣清淨機,尤其是在與鍾廣鑫共住的客廳,更是擺放了兩臺大型裝置,以期淨化室內空氣。儘管這些空氣清淨機的效果對神秘病毒而言尚未可知,但在門窗緊閉的情況下,至少能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幸運的是,她和鍾廣鑫都不吸菸,室內空氣相對清新。
然而,當他們以為生活即將步入正軌時,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再次打破了平靜。儘管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混亂資訊,但關閉手機便能暫時隔絕這種負面影響。然而,當這種混亂髮生在身邊時,感受截然不同。
起初,有人在群裡詢問康復者復發後是否仍具傳染性。隨後,有人向社群負責人詢問康復者的居住資訊,希望瞭解並避開他們,以免被傳染。這種要求原本出於自我保護意識,但隨後卻演變成要求社群將康復者集中遷移到酒店或其他地方,以免他們“害死更多人”。
部分因疫情而焦慮的人甚至在群裡大鬧,要求社群負責人立即採取行動。人性的陰暗面在這場二次疫情中暴露無遺。
社群當然不可能滿足這種無理要求,除非康復者確實復發,他們才能安排轉移至醫院提供的集中點。但對於那些健康且遵守隔離規定的康復者,他們沒有權利曝光其資訊或迫使其離開家園。
然而,即便社群不曝光,也總有人按捺不住。趙曉慧所在樓棟的一對年輕夫妻及其孩子的資訊就被曝光在了群裡。這對夫妻的孩子曾在暴雨期間生病,並在疫情大爆發前康復出院。他們本已安心居家隔離,卻沒想到個人資訊會如此輕易地洩露。
趙曉慧凝視著群聊中流傳的那戶人家的詳盡資訊,眉頭緊鎖。資訊之詳盡,連孩子年齡、就讀班級都無所遁形,這種做法實在過分。她終於忍不住,在群中留言:“病毒傳染性其實不高,避免接觸基本安全,大家不必如此,誰家沒有親人朋友,互相體諒一下吧。”
然而,她的聲音很快就被一片指責與謾罵淹沒。有人對她冷言冷語,更有人提議,既然她如此同情,乾脆讓那家人搬去與她同住,反正也不會感染。面對這些,趙曉慧深感無奈,只能放下手機,喃喃自語:“這都是什麼人啊!”
平日裡,她與鄰居們相處還算融洽,儘管並不熟稔,但多數人都保持著友善。可如今網路卻像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人們變得冷酷無情。趙曉慧不禁感嘆,還未到最艱難的時刻,真到那時,又會怎樣呢?
鍾廣鑫同樣眉頭緊鎖:“如今社會上對感染者的歧視和偏見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