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重新編排(第1/2 頁)
“我們街道四十三個避難所,每個避難所配備辦事處。辦事處統計員一位,溝通員兩位,處長助理一位。”樓叔接到了上面的通知,安排通知給各區街道。
溫爸上任為街道辦主任,是四十三個避難所的頭頭。石市分七個區,三個街道辦。溫家人所在的街道辦更名為第三街道辦。往後的物資供應,全數按照街道區的大小分配。
每四個避難所開設小學,十個避難所開設初中,高中兩個,大學暫定是網課。一街道兩個醫院,這一切都不是溫爸能做主的,上面早就安排好了。所以第三街道辦,有10個小學。老師按照原先的學校分配,變動不大。
辦事棚供電,每個人都集中充了一下電,看了發出來的公告和工作內容,以及工資待遇。
避難所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每月蔬菜票三斤一張、米麵油票一張(可兌換饅頭等),外加數字幣一千。溫玉看到數字幣時眼睛一亮,這可有大用處的。後面都叫做為新幣,末世裡購買物資全靠它了。
一千塊錢的新幣,工資不算低了,不就是鐵飯碗啊。
每個所有後勤人員,由辦事處組織錄用,工資也有每個所自己承擔。食堂一共八個人,福利待遇減半,由上面的人統一分配。等每個人都看得差不多,就開始了表彰大會。首先表彰了溫爸在地震中勇於救助的精神,獎勵了溫爸一袋大米和油。還有溫家一家人,協助警方抓到盜竊人員,獎勵一袋大米和油、蔬菜兩斤兌換票一張。
這些都是現場直播,溫玉還代表一家人上去領獎,溫爸還和溫玉留念了一張。最後的畫面切到了石市市長處,他站在一棟樓的廢墟前,發表感言。鼓勵大家打起信心,災後重建。言辭切切,感動了不少的人。
溫玉成為了工作人員,和王棠分配到了第三十六避難所。就是那天在一個避難所見到過的王棠,溫玉有一點印象。溫媽去了街道第九小學,和溫玉離的很近。
第三十六避難所的統計員溫玉,溝通員王棠和蔣勤奮,所長助理趙東。四個人在辦事棚裡集合,此刻已經快早上九點了。
“三十六所的全部資料都在我手裡了,一起去看看,以後都在那裡辦公了”趙東是一個和溫爸差不多年齡的人,叫幾個人直接稱呼他為趙叔。
四個人坐上面包車,此刻麵包車也成了公務車。普通人開不起車了,連油暫時沒地方加,需要油票的。
大概是半個小時的車程,後面沒特殊情況不用車,大家自行上下班。溫玉有電動三輪車,溫爸反正在辦事棚上班,走路過去或者搭公務車。溫媽有學校那邊接送,溫玉開三輪就行。
蔣勤奮是一位30多歲的男性,已有家室,他住三十五所,離的近。王棠有個腳踏車很方便,每個人拿著自己的工作證和工作碼,出入關卡。
整個石市,當下的通行無碼無證無籤,不得隨意出入。說是怕居民們亂走,有意外發生。
溫玉沒想到自己有工作了,還是不錯的那種。第三十六所有兩千餘人,有567個家庭單位。
避難所在一個大型的露天場裡,算不上太好。看到工作人員來,很多人想問不敢問,一臉怒氣。溫玉看到邊上幾個挺拔的人,沒有武力鎮壓不行啊。
帳篷一個挨一個,擺放的還算是整齊。一個遮擋棚下大概有七八戶人家,什麼東西都有。
“大家放心,我們後續會有工作崗位提供給大家的。不是不能出去,可以出去的。但現在外面不安全,在避難所吃穿都有保障的”王棠不愧是溝通員,很有耐心的解釋。
“統……統計員,我們現在是被管著了是嗎?”一個老婆婆拉住溫玉,緊張的問。
溫玉學著王棠的樣子解釋“還是要地震,我們不管著等下有人傷亡怎麼辦?”
“那……那不幹活我沒錢啊”老婆婆的神情憂慮“沒錢我怎麼吃飯?”
“一日三餐食堂都有,到點帶上碗筷去打就行。辦事處招後勤人員,都可以去應聘看看。60以上的老人,每個月有福利保障的”溫玉剛才在車上閱覽了很多規定,說起來頭頭是道。上一輩子怎麼就不是這樣呢?那些親戚一定來不了。
一到飯點,人都湧到了食堂。說是食堂,就是棚裡搭著幾張桌子,幾個人在裡面拿勺分菜。
炒菜師傅的手藝不錯,青菜炒的很好吃,其餘的芹菜炒豆乾、一個五花肉溫玉沒動。稍微扒了幾口飯,溫玉把碗裡都分給了邊上坐著的人。
不遠處,幾個年輕時不時打量溫玉一眼。奈何人太多,視線也太多,溫玉絲毫沒有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