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奇謀(第2/3 頁)
秦重視起來。
“韓魏聯軍只是肘腋小患,若是再加上一個趙國的話那才叫心腹大患。到了那時,哪怕是舉全國之力,怕也只能落下個兩敗俱傷。傷筋動骨是肯定的,沒個十年生息,秦國喘不過氣來。”
蘇秦這一點贏柱也有想過可能性,所以聽完後只有大點其頭的份。
“秦之禍患二乃巴蜀,巴蜀之地多煙障,山地多而平原少。民風向來彪悍且各以族聚,王令向來只能法其宗族首領卻不能下達至庶民,加上語言交流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秦雖能以武懾之,卻未真正順之。
而最大的問題則還是地緣因素,楚國居其巴蜀之東南,兩地來往水路縱橫更比關中咸陽來得方便,楚王只需用一能臣以利誘之,以武威之,那麼巴蜀非但不能成為秦之臂助,在關鍵時刻還是插入心臟的一把尖刀。”
如果說剛才的上黨論是贏柱心中早有定論之事見怪不怪的話,那麼蘇秦這番巴蜀論則是真正將他嚇得一哆嗦。
堂上寂靜無聲,只有秦王手指敲擊案几的扣扣聲,一旁的子楚也是眉頭緊鎖,作為未來大秦儲君,他也是有參與熟悉國內掌控地區事物的,若從語言文化上來分析巴蜀,楚國確實要比秦國要顯得更加同宗同源些。
“先生大才,剛才所論字字珠璣,卻使得寡人猶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需不知這第三患是在何處?”
贏柱算是徹底服氣了,以蘇秦這番獨到的分析,在秦王身邊當個客卿是綽綽有餘了。
“秦之禍患三乃在東海之濱。”
“東海之濱?莫非是齊國?”
邊上的子楚訝然道。
“不錯,正是齊國。自齊威王以來,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又以田忌,孫臏為將整頓改革軍隊,使得齊國遂變得強大。直到在桂陵,馬陵兩戰將魏國徹底打服之後,霸主地位奠定無疑。
由於採用的是軍民一體的國策,使得齊王政令通達無阻。加上背靠東海,物產上絕不遜色於南方大楚。所以,若是大王有雄霸天下的壯志,那麼齊國必然是秦國最大的敵人。”
贏柱又豈會不知齊國的強大,只是兩國之間隔著萬里之遙,一東一西,想要互相遏制也是鞭長莫及啊。
“這些孤當然是知曉的,可想要派兵攻伐,那不是還隔著個魏國麼?”
“還請父王三思,勞師遠征,實乃萬萬不可啊!”
子楚就像是約好唱雙簧一樣及時的站出來勸阻。
“非也!非也!想要解秦國之患,其實最大的突破點就在這齊國之上。”
蘇秦語氣很是肯定的說道。
“願聞其詳,先生還請盡言。”
贏柱再次拱手作揖,這已經是今天的第三次了,只不過這一次卻是誠意最足的。
“齊與燕,乃是死仇。當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三十天滅亡燕國。還是秦昭襄王有大謀,與趙國合謀做出重兵攻齊之態,這才迫使齊國撤兵。所以這伐齊的第一個盟友非燕國莫屬。
魏國自不必說了,桂陵馬陵兩戰,他們就等著一個一雪前恥的機會。趙國與秦國尚有珠玉在前,既然有過一次聯合伐齊,再促成一次怕也不是什麼難事。
韓*國就不必說了,附木之藤而已,魏趙兩國若是都點頭同意了,蕞爾小國又豈會不從。等到大勢洶洶,五國聯軍伐齊之事已定,逐腥之蠅的楚國會不同往?
以六國之力伐齊一國,就算未能盡滅宗祠,亦可為諸國在東邊豎上個生死勁敵。到時候,秦國只掠財貨人口,不要土地半寸。所得城池大可讓魏趙燕楚這些相鄰的國家去瓜分。”
“這又是為何?秦國耗費國力兵員勞師遠征,卻只得人口財貨不要一城一地,豈不是吃大虧……”
子楚話還沒說完,便聽到身邊的贏柱撫掌大笑。
“哈哈哈哈……善!哈哈哈……彩!先生真乃大才也!”
這個計策可謂絕妙,贏柱再也不敢自持身份了。立馬從主位上小跑下來,然後在蘇秦面前深深作了一揖。
“大王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啊……”
蘇秦那裡敢接這一禮,立馬撲通一聲便拜了下去。子楚倒是知道此計絕妙,但具體妙在哪裡,一時間也就像是霧裡看花總是覺得隔了一層。
蘇秦是個剔透心,很細心的發現了這一點,為了緩解與秦王的尷尬,於是多此一舉的為子楚慢慢解釋。
“六國聯軍伐齊,首要好處便是解了如今韓魏趙三國聯手攻秦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