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一觸即潰(第2/3 頁)
趕來,不能讓漢軍接近中軍大營。”高句麗將領騎著戰馬,遊走在戰場各處,傳達著命令。
同時,鼓舞高句麗士兵殊死奮戰。
隨著戰鬥的持續,越來越多的高句麗士兵,加入到對黃忠的包圍當中。
身處裡三十層外三十層的包圍之中,黃忠氣定神閒地揮著手裡的刀,斬殺高句麗士兵,如同折斷枯草一般容易。
高句麗大營之外,公孫瓚率領著更多的漢軍將士,觀望著前方戰場的形勢。
曾經黃巾之亂,劉備也曾帶過兵打過仗,不說和趙雲那樣七進七出,至少也是有些武力在身上的,不然,是不可能在兇殘的黃巾暴亂中活下來的。
同時,他擁有兩個武勇非凡,堪稱萬人敵的義弟,縱使沒有他們的實力,但該有的眼界差不了。
此刻,他就站在公孫瓚旁邊,腰上挎著雙股劍,這是他不做禁衛統領後,第一次拿起雙股劍,隨時準備衝上戰場廝殺一番。
黃忠率領漢軍,衝擊高句麗後營,以及被高句麗士兵層層圍困的局面,全部被劉備看在眼裡。
而他的心中並沒有多少擔憂,反倒是稱讚起黃忠的武藝:“此前,只聽聞黃將軍陣斬呂布,卻不曾親眼所見,今日於戰場上看到,果然是英勇無敵,若是二弟、三弟在此,也要避其鋒芒。”
關羽和張飛,就是劉備的驕傲,逢人必誇,見人必贊,就算是稱讚黃忠,也是拿他們兩個做比較。
公孫瓚和劉備多年相處,自知他的品性為人,提起關羽張飛的時候,必定是生出了幾分思念。
不說別的,黃忠雖強,卻是幷州將軍,調入幽州,只是為了協助幽州戰事,他的戰績和光芒,都不屬於幽州。
而張飛是幽州涿郡人士,關羽為河東人,確實流亡幽州,他們兩個都曾隨劉備一同投奔自己,他們的光芒和戰績,才是幽州的驕傲,因此,公孫瓚對於劉備的心情,還是多多少少能夠感知到一些的。
只不過,一個是思念兄弟之情,一個是關乎幽州驕傲。
“黃將軍的實力,應該是陛下之外第一人。”
公孫瓚同樣不吝讚美之詞,轉而有些遺憾道:“可惜,陛下只在虎牢關下出手一次,你我都無緣見到。”
公孫瓚當時要抵禦異族,派了趙雲率領白馬義從支援虎牢,而劉備則是被留在雒陽,封鎖皇帝離京的訊息。
不過,對於此事,劉備卻沒有多少遺憾,反而看得很開:“家國安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陛下居於朝堂之上,對我大漢來說,是天大的好事。
備倒是希望,不用再聽到陛下親自出手的訊息。”
有道理!
天子犯險境,一定是國家動亂,天下不平的時候。
天子不涉險,不參與戰陣,才是最好的。
公孫瓚將那抹遺憾埋在內心深處,他雖好戰,那是針對異族,如今幽州北面,烏桓鮮卑被滅,只剩一個高句麗,距離覆滅也不遠了。
“雲長在西域,對抗安息帝國,聽說那是個和大漢一樣強大的國家,而翼德在交州,同樣在為大漢開疆拓土。”公孫瓚回頭看向劉備,勸導他。
劉備抬頭,與公孫瓚四目相對,道:“兄長說的沒錯,雲長和翼德一身武藝,理當征戰沙場,為陛下,為大漢奮勇殺敵,而不是守著備,浪費一身才能。”
聽到劉備的話,公孫瓚就知道,他這是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絕不會因為思念兄弟而誤了大事,便不再繼續廢話。
公孫瓚將目光移到別處,看著身後的漢軍將士,嚴陣以待,士氣高昂,笑道:“玄德,你有多久不曾上陣殺敵?
今日,隨為兄一同廝殺,將挑釁大漢,觸犯天子龍威的高句麗,葬送在這馬訾(zi)水旁,為幽州百姓打下一個太平安定的塞外!”
“乃吾之幸,義不容辭!”
劉備雙手送來韁繩,拔出雙股劍,握在手中,高舉過頭頂。
“高句麗退路已被封死,將士們隨我衝殺,將他們全部趕下訾水!”
公孫瓚身先士卒,縱馬飛奔出去。
劉備緊隨其後,身後數萬大軍,先後動起來,衝向高句麗營寨。
而此時,陷入重重包圍的黃忠,露出一副體力不支的模樣,引誘高句麗將領放鬆警惕。
果不其然,在見到黃忠越戰越弱,遠處又傳來震耳欲聾的行軍聲,高句麗將領終於耐不住性子,向前檢視情況,想要親自出手收割了這位漢軍將領,從而騰出兵力,對付新衝過來的漢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