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農家女15(第1/2 頁)
一家人的體質都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又是下山,輕輕鬆鬆就回到了村裡。收拾屋子歸置行李,除了上次被溫月拆了窗框的窗戶沒有補好,還有圍欄屋頂都要修補一番。
其他都是住慣了也沒什麼,只突然沒了火炕,一家人都紛紛說太冷了沒睡好。溫月也懷念她舒服的大火炕,跟大家保證今年冬給每個屋子都做上火炕,現在就只能忍忍了,好在已經二月中旬,很快就要熱起來了。
第二天一早,周氏就帶著收拾得齊齊整整的一家人,帶上自己的戶籍和房契地契,前往縣衙登記造冊。
縣城的人比前兩日又多了些,果然是慢慢恢復元氣的樣子。縣衙也有些登記的人排隊。她們是回鄉的和外鄉難民不一樣,在另一側登記,這隊的人明顯少的多。
一邊排隊一邊聽周邊人解說,又比上次瞭解得更細了些。原來分地要年滿15歲才可以,小孩子不算,只能領一斗米安家糧。
周氏聽了有些遺憾,嘖嘖嘴說:“要是咱們石哥兒和樂姐也能分就好了。”
隨即想起來什麼又問:“那我家有個從軍的,現在還沒回來,還能分嗎?”
那解說的幾個人是縣衙專門請來解說的,免得登記時才問來問去耽誤大家時間。他愣了一下說要去問問就走開了,過了一會才回來說:“從軍的現在不能分,如果回來了可以來縣城登記,到時候如果還有地可以補分一次,如果沒了就只能算了,畢竟也後面來落戶的災民也可能分不到了。”
周氏聽了雖有些不甘心,卻也不好再說什麼。
溫月卻惦記著在縣裡買房的事,就問她們原先是村裡的,是否可以在縣城買房安家。
那人也說可以,但每戶只能買一處,且要按人口分配大小。溫月聽了有點懷疑上面有人穿越,借鑑了安租房的政策。
另外,在縣城安家就不能再分地了,也會把每戶該分的地兌換成錢數在買房時扣除,這是大人們好不容易定下的規矩。需要的話也可以登記,等縣城的無主房屋清算好再分配。周氏一聽事關分地就有點著急,想勸阻溫月,溫月便安撫她,說只是問清楚各種情況。
很快就到了他們一家,登記好了住址和人口數,又給他們重新發了新的戶籍冊和地契房契,以前的就作廢了。又每人領了一斗安家糧,就可以走了。
溫月先去木工鋪定做了一個窗框,說好過幾日來拿。又和周氏去繡鋪,之前的繡鋪卻還沒有開門,也不知以後還開不開。無法,周氏只好另在布店買了些繡線和枕巾帕子帶回去繡。她手裡閒不下來,總覺得不做點事就是虧了。
手裡只剩一百多文錢,溫月雖然很想吃肉也只能忍住。倒是花兩文錢給兩個孩子各買了一串糖葫蘆,就把他們樂的找不著天了。
想到賺錢,溫月趕緊去藥店打聽了靈芝的事,掌櫃的說要看品相才好說價格,但肯定是收的,叫她抽空拿過去看。
回了家就開始忙活起來。
擱荒了大半年的地重新除草開荒,先翻地,把那些老根都翻出來,曬兩天再一把火燒掉,因為肥料往年都是提前好幾個月準備的,只能去山裡挖了些腐殖土,和燒了地以後得草木灰混合再翻一次,就可以播種了。他們這往年都是種冬小麥,今年沒辦法只能種春小麥,因為縣衙的推廣,大家也都接受了。
其他村都陸續有一兩戶回村安家的,上河村除了他們一家竟沒一個人回來,不知是走得太遠來不及還是根本不知道,或是已經沒有人了。
溫月也沒有去打聽原主的孃家,卻也聽說下河村回來了兩戶,其中並沒有張家。
整個村裡就他們一戶人家在忙,不過也經常有人下來勘察農田和房舍,估計是為以後分地做準備。
周氏平時不下地,農忙時還是要一起做的。兩個孩子也大了些,在地裡幫忙做些小活。一家四口忙忙活活大半個月,終於把4畝地都種上小麥,把個溫月累的不行。幸好這幾個月練了武力氣也大了些,否則真是要命了。這也堅定了溫月一定要去縣城做生意的決心,種地真的太苦了啊!
她已經想好了,就賣吃食吧。
包子饅頭豆腐,這些都是力氣活,太累了不做。
賣菜譜?不靠譜。
古代人不吃豬下水?其實並沒有,但一般只有賤民才吃。不是味道好不好的問題,古代人嘛,大家都知道,比較重視面子和身份地位。
否定了各種想法,溫月還是沒有拿定主意。既然地裡已經種下,她就趕緊翻出曬乾的靈芝,去了趟縣城。
先去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