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未雨綢繆(第2/3 頁)
士兵全面接管荊州所轄的所有縣鎮。清除掉反抗勢力。由於武巖這個傀儡城主,早早的便公開投降了,那些鎮縣的小勢力根本就沒怎麼反抗便投降了。
和薪縣隔河相望的鑲黃國守軍在得知三十萬武頤軍僅幾天便戰敗後,不免高度緊張起來,連忙從攻擊西京的部隊中調集了五萬士兵過來增援,和原來駐紮的二萬士兵一起駐守這個和薪縣、涼州三郡交界的關隘。並調集了十門魔晶炮來加強這個關隘的防禦。
不過大夏這邊並沒有要對其發起攻擊的意思,只是在接管荊州薪縣後,將這兩處的關隘之間建設了聯絡,撤銷了薪縣的邊防關隘,改為由涼州這邊一個邊關防守而已。
大夏帝國並沒有參加瓜分大赤國土的意願,只是加強防守,鞏固自己的領土,對於主動挑釁的以牙還牙,直接解決,絕不手軟。
大戰過後,姜宇恆對各處的城防再次做了調整,望鄉鎮關隘和臨鄉鎮兩處關隘駐軍撤離,關隘由蘇策調派國安士駐守,望鄉鎮防禦戰時從兵工廠臨時呼叫的三千駐軍,依舊返回兵工廠駐地。畢竟兵工廠是重中之重,不得馬虎。
望鄉鎮和臨鄉鎮兩處的原駐軍一共一萬人和黑龍寨的一萬士兵,重新編組,調派到薪縣和荊州所屬的另一個縣岐縣的關隘駐守,防禦來自正藍國的敵對勢力。從此荊州歸為大夏帝國的第二個郡:荊州郡,所轄四個縣。
原本上原城只有人口一百萬左右,中原城八百多萬,共計不到千萬。被大夏統一後,人口增加到了接近一千萬,現在加上荊州所轄的四百萬人口,涼州的一百萬,大夏帝國的人口總數終於突破了千萬到達了一千五百萬上下。國土面積也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中原城雖然只是是大赤國十大城池之一,但它所轄的面積卻最大,幾乎抵得上其它二個城池所轄的面積了。現在加上荊州所轄地區和涼州縣,總面積已經差不多有原大赤國的三分之一了。雖然和壟國的其它侯國相比還是小得可憐,但實力已經不容小覷。
原本大夏帝國以少勝多打敗武姬十多萬軍隊的戰績,在壟國沒有多少侯王和世族相信,普遍的認為有水。現在再次以少勝多全殲武頤的三十萬大軍的戰績,是各侯國有目共睹的,在大吃一驚之下,再沒有人敢懷疑大夏帝國的軍事力量了。其它五國在軍事部署方面都因為大夏和正藍這次的戰爭做了改變。尤其和中原城直接接壤的殷紫國和太白國,都做了很大的兵力調配。
一直在全力攻佔殷府郡的殷紫國,居然因此而停戰了一天,將一支靠近大夏邊境的五萬軍隊直接調轉離開原本的駐紮地。主動退後五十里,這個舉動,明顯的是在向大夏釋放一種友好的資訊,間接的承認了大夏帝國的地位。避免與大夏產生衝突。
太白國的土地和中原城接壤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一處狹長的荒原山地,幾乎人跡罕至,處在殷府郡和赤帝郡之間,而且沒有直接相連的驛道。所以兵戎相見的機會很小。至於在其將赤帝拿下之後就不一樣了。赤帝郡和中原城之間有一條很寬闊的主官道,是直接連線大赤國都城中都的,這條官道也是中原城和內陸相連的主要道路。大部分交易都是透過這條道路聯絡的。
姜宇恆坐鎮在中原城對所有的軍事力量進行調配和部署。中原城有九個下轄縣鎮,地土面積寬廣,和其它侯國接壤的縣鎮便有五個之多,需要守備的關隘更有六處。現在涼州縣和荊州城都已納入大夏版圖,原本通往涼州的兩個關隘撤銷,遷移到了涼州邊境,依舊是兩個通關關口。一個通往西京郡,一個通往鑲黃國。而原本和荊州接壤的臨鄉鎮關隘和望鄉鎮的關隘現在也撤銷了,但是荊州所轄的薪縣和岐縣有兩個通往正藍國內地的關隘需要守備。所以需要駐守的關隘依舊是六個,只不過往前推進了一些,每個關隘的距離拉得更遠了。
蘇陽焱和霍承德二人在上原城也沒閒著,二人正在大量的調配政府資源,對剛接手的涼州和荊州進行接管和維穩工作。迅速的將大夏帝國的政策推廣到這兩個地區去。並進一步完善這兩個地方的政府管理機關。好在荊州所轄的四縣早在一個多月前便已經秘密的安插了許多文職成員,現在要做的便是繼續增加編制,和將原本在地下工作的機構浮出水面執行而已,所以荊州的管理工作處理的非常快捷。過渡的也十分的平穩。
外界的大戰越來越強烈,大赤所轄的殷府、赤帝、西京、東京、驪都、江陵、上京都已經燃起了戰火,只有地處大赤中部的荒地和中都還暫時安穩。不過用不了多久戰火便會燃遍中都,直到中都被滅。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關大夏帝國的事了。按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