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第1/2 頁)
【建安十二年,曹操佔據中原與河北大部分地區。
但要想南下,一統天下。
他需要清除北方的所有隱患。
而他最大的隱患,就是逃竄到遼東的袁家餘孽,與北方的胡人。
曹操採用軍師祭酒郭嘉的策略,輕裝上陣,閃擊烏桓。
他率領先頭部隊很快就到了白狼山,距離敵人的大本營柳城只有一步之遙。
只等大部隊趕到,就可以全軍出擊,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只可惜,曹操的行蹤被發現,兩級反轉,曹操被對手包圍。
面對比自己多出數倍的敵人,眾人面露恐懼,軍心不穩。
而張遼卻看出,對方的軍陣還未形成,還有破地的機會。
於是,他建議主動出擊。
曹操欣賞張遼的豪氣,直接將部隊指揮權交給了他。
他調整部隊,排兵佈陣,和張合,曹純共同出擊,直衝烏桓中軍。
最終,張遼帶著軍隊兵分四路,大破敵軍,陣斬踏頓。
曹軍趁勢追擊,一戰定遼東。
張遼指揮的這場以少勝多的對外戰役,清除了當時遊牧民族對於河北的威脅。
而因為張遼指揮的這一場白狼山之戰,也讓後人時常將他與衛青和霍去病相提並論。
而除了這場戰鬥,張遼還有另外的一場,也是含金量十足。
赤壁之後,曹操意識到統一不可操之過急。
為了防止江東勢力滲透,派于禁和張遼前往廬江郡,去討伐那裡的軍閥陳蘭和梅城。
未曾想,于禁中了對方的偽降之計,讓他們撤到了天柱山。
而張遼,在各方都不佔優的情況下,依然是強登天柱山,將對方斬首。】
“嘶,強登高山?”
天幕下的劉徹都驚了。
兵法有云,居高臨下,可勢如破竹。
更何況,這天柱山,山勢險惡,易守難攻,這張遼是怎麼敢的?
不過劉徹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這張遼正是深知這一點,才能完成這場天柱山上的勝利。
【要說那孫權,其實也是個人物。
他硬剛過曹操,揍過劉備,也打過曹丕。
這些人他都不怕,但唯獨對張遼有著嚴重的心理陰影。
在後期對戰的時候,孫權聽說對面領兵的是生病的張遼,他依然對江東的人說:“張遼雖然病了,但戰鬥力依然遠超一般人,一定要小心謹慎!”
而這一切的原因,則要追溯到公元215年。
那年,孫權雙手插兜,不知道什麼是對手。
他帶兵十萬,直攻合肥。
而張良的對策,依然是白狼山時候的對策。
趁敵軍還沒有徹底擺開陣勢,直接幹。
張遼組建了八百人的敢死隊,吃飽喝足,天亮就出發。
他身披鎧甲,一邊呼喚自己的姓名,一邊衝向敵人的中軍。
徐盛指揮的牙旗都被打掉,吳國軍隊陷入混亂。
就連孫權,都差點被張遼給幹掉。
這一戰,吳國損失慘重,就連江表十二虎臣之一的猛將陳武都戰死了。
張遼帶著八百騎兵在亂軍叢中左右衝殺,從日出殺到日上三竿,讓所有吳軍都為之膽寒。
十日後,孫權圍城無果,逐步撤軍。
而張遼發現孫權居然親自斷後,於是又刷兵出城,追擊孫權。
淩統率親兵三百跟張遼接戰,全軍覆沒,淩統也身受重傷。
此一戰,讓張遼之名,徹底名揚江東。
江東小兒聞其名,不敢夜啼。
而在曹操死後,張遼也深受曹丕的喜愛。
當年那些跟隨他大破吳軍的八百騎兵,也都成了虎賁軍的成員。
直到張遼人生的最後時刻,他仍然在帶兵出征,討伐吳軍。
他用自己實際行動,證明了孫權說過的那句話。
張遼雖兵,不可當也。】
天幕下的眾帝王看了,都高呼猛將。
而東吳的人看了,無不是感覺到羞憤。
十萬?
我方十萬人被對方八百給打敗了?
難以置信。
他們現在甚至有些懷疑孫權領導的正確性。
要不然,把這孫權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