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李元昊被玩得團團轉(第1/2 頁)
西夏密探潛入延州府,目睹府衙上下皆披麻戴孝,連軍營的旗幟亦換成了哀悼的白色。
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片哀傷的氣氛之中。
密探心中竊喜,確信包拯已經真的死了,否則不會出現如此規模的喪禮。
於是連夜出城,回報李元昊。
李元昊聞言大喜過望,激動得無以復加。
而包拯為了讓李元昊徹底中計,謊稱韓琦已統帥之職,又讓韓琦休書一封於李元昊,只說大宋朝廷有事,願和西夏和談。
信中並未提及包拯已死,這反而讓生性多疑的李元昊越發相信包拯是真的死了,不敢公佈。
李元昊再無疑慮,也修書一封,假意和大宋和談,卻暗暗集結十五萬兵力,決定再攻延州府。
在李元昊看來,大宋軍隊沒有了包拯的指揮,那就是一盤沒有了主心骨和凝聚力的散沙,揮手可滅。
一旦錯失機會,朝廷另派得力之人來統兵的話,想再發動殲滅戰,就難了。
邊境現在臨時換帥,士卒又沉浸在悲痛之中,無心打仗,這是上天賜給大夏的良機!
延州府。
包拯亦未閒著,積極備戰。
他統兵的這兩個月以來,每日都加強士兵的訓練。
在岳飛的日夜操練下,對付騎兵的陣法已熟練掌握,目標是消滅西夏的鐵鷂子軍,只待與西夏決一死戰。
此外,包拯將岳飛統領的一萬兵馬,命名為背嵬軍,專門用於對付騎兵。
狄青、林沖則負責訓練大宋騎兵。
魯智深和武松訓練步兵。
加上包拯和范仲淹變法以來,軍事上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裁撤了老弱病殘,嚴格訓練禁軍。
儘管大宋禁軍裁減至六十萬,但戰鬥力反而大幅提升。
過去,禁軍在面對遼國和西夏的騎兵時,確實缺乏抵抗力,幾乎依賴人多勢眾。
但今非昔比。
作為穿越者,包拯總結了古今名將對付騎兵的策略。
加上召喚了岳飛,岳飛在這方面更是有獨到的克敵制勝之法。
嶽元帥的威名絕非虛傳,深諳兵法,天生具備極強的軍事才能。
一萬背嵬軍在岳飛的帶領下,短短兩個月,便改頭換面,煥發出勃勃生機。
西夏,在軍事上確實強大,特別是在李元昊推行血夫政策後。
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都所向披靡。
尤其是騎兵,鐵鷂子軍,在整個華夏曆史中也是出類拔萃的鐵軍,大宋士兵在西夏面前,依舊顯得弱小。
因此,這正是包拯一直不主張與西夏正面交鋒的原因。
在包拯的計劃中,是準備與西夏打消耗戰。
但現在局勢發生了變化,李元昊似乎並非不可戰勝。
治國治軍,李元昊都算得上明智之主,將西夏治理得井井有條,短短几年,便使西夏脫穎而出,成為當世強國之一。
可惜智謀稍遜,謀略不足,且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想要與大宋打一場大規模殲滅戰,試圖消滅大宋主力軍。
簡直是痴心妄想。
這正是他金明寨大敗的原因。
包拯也是基於這一點,才堅壁清野,深溝高壘,旨在消磨西夏軍隊的鋒芒銳氣。
其次,則是為了引誘李元昊主動出擊。
主動攻城與被動防禦,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自太宗趙光義高粱河一戰大敗後,大宋的戰略方向便開始由主動攻擊轉為被動防禦。
而後世的幾代執政者,宋真宗、劉太后以及當今皇上趙禎,深知遼國的強大,並非大宋所能消滅,因此內心也選擇了偏安。
只要他國不主動侵略,大宋絕不會攻打他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戰略方向的改變,反而成就了大宋在防禦戰的優勢。
攻堅戰雖非所長,但防禦戰,大宋絕對是眾多國家中的佼佼者。
否則,被詬病為弱宋的大宋,又怎能在這諸多強盛的遊牧民族國家中生存三百二十年。
耗死西夏、遼國、金國,甚至地表最強的蒙古大軍,也因“弱宋”的牽制,未能一統地球。
甚至,蒙哥還死於大宋之手。
雖然,大宋是出於無奈的選擇,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優勢。
延州府依山而建,易守難攻。
對三軍主帥包拯而言,這一天然優勢,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