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打嘴仗也能勝敵(第3/4 頁)
他進來。
魯肅拜見了孫權。孫權問他說“子敬前往江夏,可探訪到虛實怎樣”?魯肅回答說,“啟上將軍,我已打探清楚了一切情況,等下會對你說明一切。
孫權將曹操的檄文遞與魯肅說“曹操前日派人傳來檄文,孤先打發了使者,現在召集眾卿商議,但還沒有確定下來。魯肅接文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表殞命,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現在統帶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孫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望將軍見孤手扎,早做準備,若遷遲時日,後果難料,將軍切勿以觀望視之,若遵孤意,早速回音。
當下魯肅看吧,他問孫權,“主公意下如何”?權曰“尚無定論”。當時五官中郎將張昭出班對孫權說“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的名義討伐四方,若抗拒他便是不順。並且主公所倚仗抗曹,不過是長江天險,現在他佔領了荊襄,已經與江東共有了長江之險。我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以我之意,不如納降,方能保江東無虞。這才是萬全之策。眾謀士齊說“張大人所見不差”。
孫權沉吟不語。張昭又說道“主公不必遲疑,如果投曹丞相,則東吳民安,江東六郡可保無事”。孫權還是低頭不語,不多時,孫權起身更衣,魯肅跟在他的身後,孫權知道魯肅的意思,他問魯肅意下如何?
魯肅對他說“剛才眾人所言,不是為你,而是誤你。任何人都可投曹操,將軍你切不可投”。權曰“何也”?魯肅回答說“眾人投降之後,以他們的能力,能夠保住自家的財富,並且能夠繼續為官;將軍你一旦放棄兵權,歸順曹操之後,你不但不能再執掌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縣,也許身家性命都沒有保障,劉琮投降便是先例。如果劉琮不聽他人之言,率荊襄之眾抵抗曹操,最多是死,但死得其所,可是這樣投降後身死,卻是死得窩囊。不過這是主公你的事情,與別人無關,你自己考慮”。
孫權說子敬你的看法跟我想的差不多,你就是上天恩賜與我的賢才,諸人之議大失孤望。但是曹操早收青州之兵,得了四州袁紹之眾,最近呢又得了荊州人馬,我是擔心勢大難敵,最終怕玉石俱焚。肅曰“吾至江夏,引諸葛瑾參軍之弟諸葛亮來此,主公可召他來一問,便知虛實”。孫權又問莫非就是臥龍先生嗎?魯肅說正是孔明。他正在館驛休息,
孫權說“今天天時已晚,明天早上你引他來先見帳下諸多文武,然後再升堂議事”,魯肅答應而出。
第二天,魯肅來驛館邀孔明去見孫權,他又交代孔明千萬不要對孫權提說曹操兵多將廣之事,孔明說我知道了。吾會隨機應變,絕不誤足下,魯肅先把他引到大廳幕下,只見江東一二十俊傑早在那裡等候了。
當時大家互通了姓名,一場記於史冊的嘴仗拉開了帷幕。張昭首先發言,他對孔明說,我聽說先生你高臥隆中之時,自比管仲,樂毅,不知是真的嗎?孔明點頭說有這回事。張昭立刻發起攻擊,他說,劉皇叔三顧茅廬請你出山,自詡如魚得水,意欲席捲荊襄,可是現在荊襄已落入曹操之手,先生有何主見?孔明回答說,我若要取漢上之地,易如翻掌,只因我主大仁大義,不想奪同宗基業;劉琮年幼無知,妄信蔡瑁等人佞言,暗自投降,才讓曹操如此猖獗,現在我家主公屯兵江夏,他的意圖也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張昭站起身來,在堂下邊踱步邊說,孔明先生此言差矣!你自比管、樂。殊不知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而樂毅力扶弱燕,連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他們都有經世之才,而劉豫州沒得先生之前,也能縱橫寰宇,割據城池,自從得先生之後,卻是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所以劉豫州自從得了先生,卻反不如前,請問管仲樂毅是真的是這樣嗎?
孔明聽的微微一笑說,張昭大人聽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在隆中若遇見病重垂危之人,先是讓他服下有營養的食物,待他身體有所恢復後,再以猛藥攻之,所以他的病很快就得到了遏制,好得也很快。同樣的道理,我主劉豫州在汝南之敗後,到新野暫居,兵不過幾千,將不過關張趙雲而已,新野是偏僻小縣,人民稀少,甲兵不完,城池不固,糧食也供應不上,而我以博望之火,白河之水,令曹仁,夏侯惇等心驚膽戰,傷亡慘重。這種情況既是管樂再生,他又能比這更高明嗎?至於劉琮降曹,我主不知,而且他不忍奪同宗的基業,這就是大仁大義的舉動,當初漢高祖同樣的久敗於項羽,而在垓下一戰成功,難道不是靠韓信的謀略嗎?這種比誇辨之徒,虛譽欺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