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傳十十傳百(第1/2 頁)
第一個賣辣條的二道販子當然是秦家明,第二個站出來的則是陳雪華。
那天在賀蘭房裡看見滿桌子的鈔票實在將陳雪華刺激的不輕,她回家琢磨兩宿,越琢磨越覺得辣條這生意能做。
沒道理一個半大的孩子能賺得盆滿缽滿,她一個成年人卻不行。秦家明不就是在學校裡賣辣條麼,她也可以啊。東郊小學裡面有秦家明,外面有賀蘭,那其他學校總沒有吧?
全縣大大小小十幾二十所小學呢,比東郊小學大的、學生多的還有很多,就不信她一個都站不住腳跟。
最主要的是,無論是辣片還是辣條現在都處在剛剛面世的階段,銷售範圍僅限於東郊小學附近,遠一點的學校還什麼都不知道呢,既然辣片和辣條在東郊小學能夠暢銷,同理可證在其他學校也能行。
陳雪華將這個道理想通,轉頭就跑去找她大嫂。
做生意這種事跟她爸媽是沒辦法講的,兩個老頑固根本說不通,掉過頭來還會拿她當笑話在各自的親戚面前說笑。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先下手為強,用事實來堵住他們的嘴。
陳大嫂因為一連生了兩個閨女頗不受陳炳忠夫妻的待見,從分家時陳雪華她媽只給他們一家四口三雙筷子便可見一斑。
當時陳大嫂氣得窩在土房裡嗷嗷哭,還是在豆腐廠上班剛領了第一個月工資的陳雪華雪中送炭,買了一把新筷子、一套新碗碟送了過去。
小姑子仗義,當嫂子的自然對她掏心掏肺,姑嫂兩個處的跟親姐妹一樣,陳雪華什麼話都跟陳大嫂說,做生意這件事自然也要問一問她的意見。
陳大嫂為人謹慎,聽了陳雪華的想頭沒有說行也沒說不行,而是自掏腰包買了些辣片和辣條,趕上家裡不忙的時候帶上東西回了孃家。
她孃家在南郊,附近有個南門小學,村裡許多孩子都在那裡唸書。陳大嫂回到孃家便拿辣片辣條給親戚的孩子們試吃,每個孩子她都要問一遍:“這東西好吃不?一毛錢一個你買不買?”
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甚至有孩子當場便拿出零花錢來要立刻購買。陳大嫂心裡有了譜,回到家就斬釘截鐵地對陳雪華說:“幹吧,嫂子支援你。”
陳大嫂還建議陳雪華別隻盯著辣片和辣條,賀蘭那裡的薯片味道也不錯,一個羊也是趕兩個羊也是放,不如捎帶手一起賣。
於是陳雪華偷摸辭掉了豆腐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工作,拉上陳大嫂一起做了二道販子。姑嫂兩個約定共同出資從賀蘭那裡進貨,然後結伴去南門小學外賣貨,賺的錢平分。
未開發的地界潛力總是巨大的,姑嫂兩個從開始擺攤時的默默無聞到後來的生意火爆只用了短短兩天時間,兩天以後全校小學生都對姑嫂二人翹首以盼。
與此同時,一個又一個商店小老闆偷偷摸摸出現在了東郊小學附近。
這件事就是秦家明的功勞了。他在少年宮賣辣條一炮而紅,首批看在館長面子上買辣條的人裡面有個女同志,她把買來的辣條拿回家切了切當冷盤放上餐桌。可不得了,不僅受到了家裡孩子的熱烈歡迎,連喝酒的公公都愛不釋手,連連說她買少了,又不貴,叫她下回遇到再多買點下酒吃。
女同志的婆婆開著家商店,看見大人孩子都愛吃就突發奇想,要不買點放在店裡賣?
然而少年宮雖然從早到晚都開著門,秦家明自己卻是個學生,只有週末他才會去擺攤。女同志幾番打聽,終於從別人的隻言片語裡探聽到秦家明說過自己是東郊小學的學生,於是她便跑到東郊小學來找秦家明。
開始她還犯愁如何在東郊小學大海撈針,結果剛下公交車就發現不遠處的攤位上圍著許多人。正是上課時間段,學校校牆下一長串小攤的蕭條景象與馬路對面被圍得水洩不通的小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眼瞅著一個從攤位裡擠出來的成年人一手拎著大包蓬鬆的薯片,另一手明顯是沉甸甸的辣條,女同志不由得激動非常——看來她運氣不錯,一下車就來到了目的地。
她對辣條的興趣其實一般,沒想到卻一口就愛上了蒜香薯片。於是除了原定計劃為婆婆購買了一部分辣條外,她還用自己的工資額外買了些薯片回去試水。
這一試不要緊,三十塊錢的貨兩天便售空。婆婆等不及兒媳婦下班去幫忙進貨,自己就坐公交車橫跨了整個市區來東郊小學找賀蘭。
其他商店老闆基本都跟這對婆媳的經歷差不多,腦子更靈一點的則直接找去了陳莊村賀蘭家裡,登堂入室跟賀蘭談合作。
有壓價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