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話 珠螺汲(第1/3 頁)
丁曉東被沿途的景色吸引,更吸引他的是路上的樹木花草。時不時的隨手抓下幾片樹葉,不停的摘下又不停的扔掉,樂此不疲。李立明問丁曉東,他看出了些什麼。邵軍把我的數碼相機奪去,一直玩著自拍,心說自拍就自拍吧,你集也沒人管你,李立明摔了我電話,你再給我相機弄壞了,我可就不認。
丁曉東說這裡的樹葉好像都有什麼病似地,顏色太深。
楠楠的眼力很好,在原地停留一會兒,端著望遠鏡。“那有一堆大骨頭”楠楠手指東南方向說道。
因為是下午,陽光不是那麼刺眼,身處的位置又是背山。我放下望遠鏡,說道:“碎骨片四散,應該是炸死的沒錯了,地雷的衝擊和碎片能在空中直接將物體撕碎”。
耳邊河水流淌的聲音,邵軍已經呆不住了,急忙朝向山坡下邊走去,突然停下問我們,朝那邊走沒有雷區吧!從方向判斷,雷區應該是從山脊那邊開始,山背面是越南領土。往東望去,有塊木牌釘在樹邊。
德臻老人所說的三四里,恐怕不止。雷區無法逾越,有人來過這邊也無法丈量,大約估算的距離做不了數。抬臂豎起拇指,左右眼交替,如果山脊那邊是越南,可是比三四里要遠多了。有些事不能道聽途說說,還是親身體查才好。
朝山坡下穿行,密林樹叢滿是荊棘,很多植物都帶刺。前行當中幾個人故意分散一些,一旦發現木牌標識,立刻停步。具體距離不清楚,衛星圖上大概就是這個方向。
李立明在最左邊,小心翼翼行進好半天,明哥就大叫起來,同時聽見大片落土轟隆隆的響。幾個人立刻過去,李立明前方,就是巨大鳥形大坑。
大概有六十多米深,下面的水池很大但水並不深,水中間一個墨綠色的龐然大物,像是一隻大青蛙的後背。四面都是厚厚的土層,已然塌落的往四邊凹進去,坑底的石塊分明就是人力鋪就而成。大小均勻整齊,就連顏色都相差無幾。
在樹杈爬上一點,看得更加全面。處在山麓腳下,密林之中讓這個大坑無法從邊上發現,若不是衛星圖,走到近前也不一定能碰到。巨型鳥坑南北走向,只有中間部位略寬,鳥身又是彎曲,長度近百米,處在密林當中,稍有偏差根本走不到。
想下去近探水池,可下去的路根本沒有。繩索倒是在邵軍的揹包裡,但是周圍靠近就會塌陷,這樣使用繩索,懸在半空就容易被埋。
李立明叫大家從四周找找。
所有人有個疑問,德臻老人和巖雙都說過,這裡有個巨型的骨頭溝。可是這鳥形巨坑底部什麼也沒有,甚至可以說很乾淨。
沿著一側繼續向下走,每每靠近巨坑,都會引發大片的鬆土塌落。到了鳥尾的地方,情況仍然是這樣,稍微靠近就塌陷。
“先別急著下去,夜晚就快到了。咱們四周再多走走,這樣一個大坑,不像是墓葬入口什麼的”李立明道。
頭也不抬,眼睛只注意的草木,快走到低窪地帶的時候,一面小斜坡上出現很多不小的青石柱,形狀各異,真有一種到了石林的感覺。有的地方高高的石柱合成一扇大門,楠楠和邵軍坐在大門中間,叫我給他們合一張影。在一個半人高的石頭上放好數碼相機,調成自動拍攝,快速的跑到他們一起擺個boss。
照完的時候我們一回頭,才看到這邊的石林後面就是大山的一角,這時我們已經繞到山側面,楠楠說道:“多像個蝸牛啊”。
衛星圖上的這座山形似一個大鍋蓋,然而在山腳下斜望過去,又好似一個大蝸牛,一路走過來,眼裡全是山的一側茂密樹木。人站在山下仰視,心中感覺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太過渺小。嶙峋峭壁和那邊山谷中不同,這邊整座山體都是一塊,從這裡望去,微微凹入的巨石中,一圈圈裂縫在中間盤旋。
楠楠不住的搖頭,好像在搜尋記憶。像不像稱砣,小宏哥?”楠楠問道。
對楠楠說沒看出像稱砣,蝸牛倒是有點意思。楠嘟嘟囔囔的拍著腦袋說道:“大伯說過,沒有多少經驗的人最好不要看那些古代留下的風水書籍,那些東西就像北宋之後的《推背圖》一樣,有很多混淆視聽的版本,難辨真假。沒有經驗去看風水書無疑就是自尋死路”。
我拍拍楠楠的肩膀。“這就對了,宋朝的時候確實有個皇帝下令,《推背圖》這種東西既然不能禁絕,可亂之。所以後世找到的所有卷本,難說真假。你大伯真的沒騙你”。
形似蝸牛的風水寶地,土賊當中可有口訣。‘蜻蜓點水珠螺汲,霸王卸甲駝山抖’。珠螺汲就是指蝸牛慢吞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