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聖人孔丘(第1/2 頁)
奈何倉頡所感所悟乃天道所賜無法傳於他人,也無人能從所作乾坤數術中感悟天地大道,後來倉頡再次前往南境以語言教化蠻族並留下所創文字,不想蠻族雖無學文寫字的天賦,卻能以四千七百四十九道符文引天地元氣淬鍊體魄形成了獨有的圖騰修煉體系,成為煉體士,自此蠻族便也以人族自稱,竟也於短短數十年時間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獨特的文明,此後又經過百年內戰後終於也得以統一在南境建立起了南夏國,倉頡完成教化之後返回東境東華國,潛心研究修改《乾坤數術》,倉頡坐鎮人族期間東華、南夏兩國飛速發展,先後將國土面積拓展到整個山海界中部並將之改名中州,兩國互稱南蠻和文弱,體魄強健能以符文作圖騰修煉擁有大量練體士的南夏國雖更擅征伐卻也感念東華乃聖人倉頡故國於他們有教化之恩德,且正坐鎮東華國,雖不時互有摩擦卻也沒有太過打壓和過分侵略,最終兩國以函谷關為界互不侵犯且互通有無,再往北往西則非人力可為了,兩國高層經過商議決定沿中州西北建立起長城以抵禦西、北兩面猛獸鬼妖,相鄰處則是共同鎮守,期間兩國文化互交流相影響,人們發現符文天賦出眾的南夏國人對於文學的天賦可謂魯鈍至極,能習文寫字者寥寥無幾,懂詩詞歌賦者已經是鳳毛麟角,而擅於文學的東華國人對於符文領悟則是毫無天賦,只有萬中一二體魄強健者能以符文化圖騰淬體修煉,這可能就是聖人倉頡將兩國人分而教化的原因吧。且說東華國內,文學之風自是大為盛行先後有詩歌三百零五篇,記錄歷史事件及轉折的書籍四部,記載人文思想的記冊七十二本,普及詩、歌、舞的成冊書籍三十六本,其餘文化思想經濟民生之流更是多不勝數,卻皆是被統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所限制,無一是市井百姓能接觸研習的……
倉頡壽終之前感大限將至便以聖人之能改變山川地勢,一座座連綿不斷的山巒自中州長城之下升起,將原本就存在的長城生生託高了數十米,形成橫亙東北至西南的兩界山只留下與函谷關相連的山海關作為進出東南、西北的隘口,並以文氣加持形成文氣屏障以再護佑人族千年,而後才於東境長眠,享年四百六十歲。
倉頡死後人族再無有文氣之人,直到孔丘出世,這聖人孔丘出生時天降豪光化作金龍盤旋不止,但其母親是家中小妾,剛出生三天就被惡毒主母命人偷走丟棄荒野,天氣十分炎熱,蒼鷹下落振翅扇風為其驅趕酷暑,後飢餓難耐哇哇啼哭,一隻母虎把他含回虎穴用虎奶哺乳,故而後人說孔丘乃是龍生虎養鷹打扇,後來母虎將孔丘送還孔母,孔母悉心養育,孔丘三歲時其父終老歸天,他和母親便被主母趕出家去,幼時非常困苦但仍不忘勤奮好學,成聖後對弟子說“吾少貧賤,故多能鄙事,雖難亦不忘求學本心”意思是我小時候生活困苦所以會很多粗活,雖然艱難但仍然不忘潛心鑽研學問。孔丘年輕的時候很平凡,到了中年才展現出來並且周遊列國,老年的孔丘回魯城當官,擔任魯城最高官員之一的大司寇,最後卻被排擠辭官,辭官之後他整理流傳詩歌以及各類流傳書冊修訂為詩經、尚書、禮記和樂記四冊成書,併為倉頡的乾坤數術作序,最後親筆編寫《春秋》,書成之時文氣浩蕩從天地八方而來,白日群星天照、千里雲霞相映、萬里雷鳴不止,天下震動成就一代半聖。
之後孔丘閉關十年,不久之後當年被聖人倉頡一己之力震懾的妖族也出一天資卓絕者成就一代妖皇攜座下四個妖王及群妖百獸大舉襲向山海關,誓報當年被逐出山海界中部向北驅趕三萬裡之仇,得此訊息極西之地萬獸也蠢蠢欲動,在獸皇集結下數十萬兇獸同樣趕赴兩界山和妖族大軍聯合一處準備一同攻打人族,以報當年被聖人倉頡重傷及羞辱之仇!
東華國能修圖騰者盡數集結,南夏國也集合九成圖騰戰士緊急馳援,和兩界山外鬼妖大軍戰作一團,卻因實力懸殊很快不敵,只能退回關內城牆防守,眼看山海關就要被妖獸大軍攻破萬民高呼人族將亡之時,孔丘乘坐文寶土河車而來,看著山海關前即將破關而入妖獸兩族聯軍,開口便是“天道之下人族當興,人族之下萬靈跪朝”,此句一出聲傳千里,王境以下眾妖族獸族聯軍紛紛感覺有無形的大山壓在身上忍不住跪伏下去,見狀那妖族銀月狼皇和獸族龍熊獸皇也不甘示弱,同時出手竟是生生破了半聖的言出法隨,兩族聯軍頓感身上壓力一輕,興奮之下陣陣鬼哭狼嚎沖天而起繼續衝擊山海關文氣屏障!孔丘卻是不慌不忙抬起右手,半聖文寶山河筆就這麼憑空出現於手中,口吐洪鐘大呂之音
“我讀聖人倉頡之乾坤數術,深感天有好生之得,今爾等若退回西北兩境,可免身死魂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