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劉伯溫(第1/2 頁)
明朝史記記載的劉基生平經歷:
早年求學及初入仕途
劉基生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七月一日 ,自幼聰慧好學,閱讀速度極快且過目不忘。泰定元年(1324年)入郡庠讀書,泰定四年(1327年)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 。元統元年(1333年)考中進士,至元二年(1336年)被任命為高安縣丞,在任期間執法嚴明,剛正不阿,整治豪紳惡霸與貪贓枉法的官吏,深受百姓讚譽。
仕途波折與蟄居隱退
至正三年(1343年),劉基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因檢舉監察御史失職而遭朝中大臣責難,憤而辭官。至正六年(1346年),他接受好友邀請到丹徒過了一段半隱居生活,以教授子弟讀書維持生計。至正十二年(1352年),劉基被起用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因主張對方國珍等盜賊嚴懲,而與朝廷招安政策相悖,再次辭官返回青田,著《郁離子》表明志向 。
助明開國與建立功勳
至正十九年(1359年),經朱元璋聘請和總制孫炎反覆邀約,劉基出山,獻上《時務十八策》。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任命為謀臣,他建議朱元璋先攻打陳友諒,後取張士誠,再北伐中原 。在鄱陽湖之戰中,劉基在朱元璋身邊出謀劃策,助其戰勝陳友諒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滅元方略 。吳元年(1367年),任太史令,獻上《戊申大統歷》 。
明朝建立後的作為與結局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劉基上奏請求建立軍衛法 。他還曾與李善長產生矛盾 。洪武三年(1370年),劉基被任命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 。次年告老還鄉 。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中下旬,劉基因染風寒不治,卒於故里 。
身後追封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追贈劉基為太師,諡號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351年),刑部郎中李瑜建議,劉基功績堪比軍師諸葛亮,應配享在高皇帝朱元璋的神廟,朝廷批准,其九世孫劉瑜承襲伯爵爵位,並世襲 。
————
劉伯溫在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主要作品:
政論寓言集
- 《郁離子》:劉基的代表作之一,模仿《莊子》以寓言為主,借主人公郁離子之口發表看法,共一百九十五則,內容涉及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等方面,是其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的總結,名篇有《賣柑者言》。
詩文集
- 《覆瓿集》:劉基最早的詩文別集,所收詩文“傷今悼古”,大多作於元末。
- 《犁眉公集》:劉基晚年的作品,由其長子劉璉結集編成。
- 《誠意伯劉先生文集》:明成化六年(1470年)將劉基的《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等合刻為《誠意伯劉先生文集》20卷,明清兩代在處州、溫州先後刊刻。
其他著作
- 《春秋明經》:對《春秋》經義進行闡釋和解讀的著作,體現了劉基在經學方面的造詣。
- 《國初禮賢錄》:記載了明朝初期朱元璋禮賢下士的相關事蹟和人物,對於研究明初歷史和政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靈棋經注》:對《靈棋經》進行註解,劉基的註解較為詳盡,卷首有其寫於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的序。
————
劉伯溫謹言眾多,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理,:
關於低調謙遜
- “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意思是當所有的敵人都被打敗了,那些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謀臣,往往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甚至可能因為功高震主而招來殺身之禍,提醒人們要懂得低調,避免功高蓋主。
- “智不自智,而後人莫與爭智;辭其名,受其實,天下之大智哉。”:真正聰明的人不自以為聰明,別人就不會與他爭高下;放棄虛名,專注於實事,這才是天下最大的智慧,強調為人應低調做事,追求實在的成就。
關於知足與節制
- “知足則樂,務貪必憂。”:知道滿足的人就會感到快樂,而一味貪求的人則必然會憂愁煩惱,告誡人們要學會知足常樂,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不要被貪婪所驅使。
- “能盈而不能謙者,雖成必隳;知進而不知止者,雖得必失。”:成功後不能保持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