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藩王們(第1/2 頁)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位兒子分別是: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按順序分別如下:
太子朱標:生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母親是馬皇后,被立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風寒病逝,享年37歲 。
秦王朱樉:生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母親是馬皇后,封為秦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因被三名婦人下毒而去世,享年40歲,封地在陝西西安府,也稱秦地 。
晉王朱棡:生於至正十八年(1358年),母親是馬皇后,封為晉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去世封地山西太原府,也稱晉地 。
燕王(永樂大帝!)朱棣:生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生母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碽妃或馬皇后,原封燕王,靖難之役後稱帝,即明太宗,後被改明成祖,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北征回師途中去世,享年65歲 ,原封地北平,現在北京。
吳王朱橚:生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母親是馬皇后,初封吳王,後改封周王,洪熙元年(1425年)去世 ,封地河南開封也稱周地(古代河南有部分割槽域被視為周的舊地概念範圍)。
楚王朱楨:生於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母親是充妃胡氏,封為楚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去世 。
齊王朱榑:生於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母親是達定妃,封為齊王,宣德三年(1428年)與三個兒子“皆暴卒”,封地武昌府(今湖北武漢部分地區)當時可稱為“楚地”的範圍 。
潭王朱梓:生於洪武二年(1369年),母親是達定妃,封為潭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牽連,與妃子自焚而死 ,封地山東青州府,在當時地域觀念裡屬於“齊地”的一部分。
趙王朱杞:生於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母親郭寧妃,封趙王,同年十二月因病夭折, 因夭折未實際就藩,但如果正常就藩其封國所在大致區域(可能是河北邯鄲一帶)在古時可稱為“趙地”。
魯王朱檀:生於洪武三年(1370年),母親是寧妃郭氏,封為魯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去世, 山東兗州府,兗州在當時山東區域裡也被視為“魯地”範圍。
蜀王朱椿:生於洪武四年(1371年),母親是郭惠妃,封為蜀王,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三月去世, 封地四川成都府,這裡在當時就是“蜀地”的中心區域。
湘王朱柏:生於洪武四年(1371年),母親是胡順妃,封為湘王,建文帝時被人指控意圖謀反、偽造寶鈔,自焚而死,封地北荊州府,荊州一帶在當時區域劃分觀念下屬於“湘地”(古代湘地範圍的認知和現在有差異)。 。
代王朱桂:生於洪武七年(1374年),母親是郭惠妃,封為代王,正統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去世 ,封地山西大同府,大同所在區域在當時屬於“代地”的範圍。
肅王朱楧生於洪武九年(1376年),母親是妃郜氏,封為肅王,永樂十八年(1420年)一月去世 ,封地甘肅平涼府,這一區域當時可被看作是“肅地”相關範圍。。
遼王朱植: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母親是韓妃,封為遼王,於永樂二十二年去世 ,封地廣寧(今遼寧西部等地),在當時東北地區這一帶被看作是“遼地”的範圍。。
慶王朱栴: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母親是餘氏,封為慶王,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去世 ,封地寧夏,當時這一區域可稱為“慶地”相關範圍。。
寧王朱權: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母親是楊妃,封為寧王,正統十三年(1448年)去世,封地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一帶),這在當時的地域觀念裡也可以說是“寧地”相關範圍,後改封南昌。 。
岷王朱楩:生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母親是妃周氏,封為岷王,景泰元年(1450年)五月去世 ,初封岷州,後輾轉多地,岷州在當時算是“岷地”相關範圍,而云南、福建漳州、湖南武岡州等地在當時各有其地域稱呼,如雲南被稱為“滇地”。。
谷王朱橞:生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母親是惠妃郭氏,封為谷王,宣德三年(1428年)去世 ,封地宣府(今河北宣化),當時所在區域可以看作是“谷地”相關範圍(實際當時可能沒有這種明確劃分,但按照藩王封地稱呼習慣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