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解釋清楚了!(第1/3 頁)
即便朱元璋曾去過清朝領地,但對於這個面積甚至比明朝還要遼闊的王朝,是如何在科技上逐漸落後於人的,他依舊感到十分困惑。
而李世民及嬴政,更是初次目睹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幕。
特別是秦始皇贏政,面對即將衰落的大清帝國,心情格外複雜。
第一幕便是無數飽讀詩書之士被投入監牢,並遭受非人待遇。
朱元璋率先表示不滿:“豈能如此虐待文人!”
“對士人的處罰不應該太過嚴厲!大清朝竟這般狠毒,實在是讓人感到無比的黑暗和窒息啊!”
李世民內心極為不忍,即便在他執政之時,也從未有過這樣苛刻的行為。
察覺到眾人的情緒已被調動,張北玄以嘆息之態開口:“這就是未來中華學子之所以逐漸落後的其中一個緣由。”
“這是文字獄。一旦有人的文章冒犯了君主,則會被投入監獄接受嚴刑拷打!”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子民遭受這樣的殘忍對待,因此現場一片靜默。
牙齒緊咬,朱元璋質問:“難道在整個大清的歷史裡,這種事情時有發生嗎?”
面對此疑問,張北玄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朱元璋滿懷憤恨地道:“如果不是這幫人作惡,中華大地怎能淪至此境地?”
“那麼我們還能坐視不管麼?”被激起的鬥志讓李世民站立起身,“立即行動,把這些蠻族清除出華夏!”
然而,張北玄微笑道:“各位稍安毋躁,其實還有更重要原因。”
“晚清時期衰弱的根本,在於其八股取士制度僵化了人們的思想,導致所有人都只專注於科舉功名而輕視技術進步。”
“三百餘年過去,外國的力量與日俱增,可滿清則不斷沉淪——不僅科學技術滯後,並且民眾無知,風氣敗壞,最終造成國家實力衰退。”
他認為當務之急,在於推動明朝掌握現代文明成果和技術。
“我們必須促進各行各業如醫學、教育、交通等的進步和發展……”
同時他也強調要培養出更多優秀青年學習先進的理論與實踐。
“比如內燃機原理或者電力工程之類的尖端領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提升自我。”
聽完這段話,兩位古帝王陷入沉思,
很長時間後,朱元璋再次抬頭望向張北玄詢問:“依你看,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陛下身為皇室中堅力量,理應引領群臣深入學習先進知識,以此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對於這個建議,朱元璋點頭表示贊同,“的確該這麼做,朕將帶頭倡導科技進步。”
不過,緊接著張北玄又指出一個事實,
“積習難改往往有多方面因素影響。實際上清朝之所以在科技層面落後,也有受到前朝某些策略的影響,”
這立刻引起周圍人們的議論。
\"怎麼會和您扯上關係呢?若真如此,我們豈不就成了歷史罪人?\"
張北玄接著說:“超時代的技術產生離不開強大實體經濟與開明理念的支援;缺乏基礎物質條件、工業裝置和技術是問題關鍵所在;正確的科學指導思想同樣重要。”
“晚清國力衰退,正是因為基礎資源短缺以及工業化程度低下造成的。”
講到這一步,他停頓了一會兒觀察聽眾反應,然後大聲宣佈:“現今的大明正處於蓬勃興起階段,切不可故步自封!”
聞言,朱元璋嚴肅地質詢解決方案,
\"國師直說吧,究竟怎樣才是最佳選擇?\"
對方明確回覆,“開啟國際貿易渠道,打破孤立政策壁壘。工商業與農業同等重要並重發展。”
這些觀點顯然顛覆了在場大部分官員的傳統認識。
即使是像嬴政、李世民這樣的明君也為朱元璋擔心不已。
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工商業遠未發達至可替代農業的地位,因此根本不存在優先排序的問題…
可是朱元璋卻不得不面對現狀:由於過度限制對外交流導致市場機制失衡嚴重,現在若要轉變思路恐怕困難重重。
不僅朱元璋對此不滿,李世民和贏政亦感到不滿。
畢竟,國家的強大依賴於農業的繁榮。
若無穩固的農業為基礎,再繁華的國度也只能像是飄在空中的虛幻泡影。
張北玄所提出的主張,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無疑是要將大明的基礎根基摧毀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