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家道落王蒼應募 久未歸有女初成(第1/2 頁)
自大人逝後,家道驟落,自己又守孝三年,不治產業,城外的良田泰半也被南匈奴人侵佔了過去。
只能靠著白季和高丙耕種了些剩下的薄田勉強度日,如不是僑兒帶著王霜在家中日日紡織和大父家的接濟,王蒼早已餓死於亂世中。
城中不大,不消一刻,便到城門處。
有縣兵值守募兵告示,來往黔首或駐足觀看點評一番,或搖搖頭默然離去,這是買命錢。
平歲,戍邊歸家者十不存一,熹平六年那次更是讓郡中為之一空。
告示上曰:“熹平年間,鮮卑屢侵我郡,百姓流離,生靈塗炭...今募郡中豪傑、勇力者、材官及諸縣壯士戍邊一年,歲給錢三萬*...”
王蒼再次看了幾眼告示,想著未來的規劃,先從邊疆立功討取一個功名,等獲取了些許軍功,再到祁縣去投靠自己的族父王允,記得後來族父應該是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了吧。
高祖皇帝有言:“非軍功者不得封侯。”
王蒼走上前去,新來的郡兵曹掾佐史顯然不認識王蒼,抬眼上下打量了一眼。
見其頭裹赤幘,面白無鬚,身材高大,大概有八尺餘,猿臂狼腰,雄姿英發,心中大喜,好一昂揚少年郎。
“家中籍貫,有何專擅。”
王蒼恭敬答道:“在下名叫王蒼,雲中縣西門裡人,家中僅有一妹,五經俱習,弓馬嫻熟,粗通律法。”
佐史聽到這般履歷,又見其外貌不似普通黔首,對王蒼的這番話卻是不疑有他,目帶欣賞地看著眼前的年輕人。
“你還通律法?好極,要不來我們兵曹掾做一斗食可好,邊郡文風不盛,如你這般卻是不多。”
“多謝上官親愛,吾自幼便慕定遠候投筆從戎,立志報功名於邊疆。”王蒼恭敬地對佐史作揖一拜。
“彩!”
“既然你有此壯志,吾不復勸矣。此傳你且收下,明日辰時前入營,巳時點卯,入營時拿出傳給縣卒核驗方得入內,這券可去縣府支取餉錢三萬。”
佐史眼神裡帶著幾分惋惜看著王蒼,覺得有些可惜,隨即眼皮又耷拉下去了。
募兵月餘,應募者不多,想來是打擾了他的清夢,王蒼收下傳和券,行了一禮後快步離去。
雲中郡因地處偏鄙,故而人口不多,盛時不過三萬人,分散在十一個縣城中。
因連年胡亂,除前漢武帝時遷移人口外,百年間陸續有流放邊郡的世家豪族舉家遷移。
期間有寥寥者因功遷回內地之外,其餘泰半皆已定居百年。因鮮卑常寇,故此人口不多,願從徵者無幾。
王蒼走近路,穿過里巷,到了一間佔地較廣的建築,對門口的郡兵遞出傳。
簡單說明來意,被引導到兵曹掾辦公的署內,幾年沒來,變化倒是不大。
署中的小吏倒是眼熟的不多,兵曹掾張楊也不在署中,想來應該是去城中軍營了,那負責核驗的斗食確認無誤後拿出一個較大些的布囊放到桌上。
王蒼看著未來一年的工資,莫名有些感慨,得財不易啊。
出了署門,王蒼徑直轉道回家,路過門塾,裡監門袁老探出頭來:“伯羽,這麼快就回來了?”
“去城門處應募歸來了。”王蒼面帶苦笑道。
“你走了,你家中怎麼辦?”
袁老聽到這話,快步轉出塾內,焦急地看著王蒼,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確實在邊郡人眼裡,去和鮮卑人作戰,能全手全腳回來已經是不錯的了。
“有趙伯在打理,倒是無需掛念,維持己用尚可,田氏子上月逼之甚急,只得應募。”王蒼無奈答道。
“哎,那田芬小人也,不置產業,平日裡只靠放貸為業,橫行縣裡,魚肉鄉民,確實不是好相與的,快些進去吧。”
裡監門聽到田芬這兩字縮了縮頭,只能擺擺手,轉回了塾內。
西門裡不大,院牆之間挨的非常緊密,家家都種有桑樹,但有的人家粉牆瓦黛,有的卻如自家般窮困潦倒。
層層疊疊的桑葉探出院牆,日光照射間,大片的陰影灑落,透過枝葉間的縫隙如點點金光閃耀,聽著娑娑地樹葉聲,自是一番心曠神怡。
裡內道路不寬,有條石鋪於路中,兩側是土路及細細的排水溝,僅能容納三人並排而過,順著裡牆走到最裡便是王蒼家了。
看著緊密的院牆,王蒼若有所思,想著如今的自己也算是小有勢力了。守孝期間,已在郡中略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