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軍略二(第3/3 頁)
四戰之地。而作為這場戰爭的結束,漠南同科爾沁的勝負必須在我們形成對盛京的包圍圈之前有所結果。
我們敦促漠南三部同科爾沁開戰,但以蒙古人歷來的狡詐詭辯,他們絕對不會拼盡全力,而是隨時觀望著局勢。
但這是我們所不允許的,我們同後金的戰爭,其最後結果勝負未知,最差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而儲存實力的漠南三部到時就是漁翁,我們過去願意忍受他們的小動作,難道還要一直忍下去?
從全域性出發,我們在佔領新民州後,就應當逼迫漠南三部同後金的決戰。如果漠南三部不幹,就是在背叛同我們的協議,位於京師的京營和我們就可以從南、從東夾攻,蕩平漠南三部。
最後的結果不過是我們先行解決宣化以北的軍事壓力,然後面對後金和科爾沁,而漠南三部就要去見他們的長生天了!”
安如器為之咋舌,忍不住地吞嚥。
“漠南三部同科爾沁的大戰,對我們是有利的,一是不論勝負結果,都會消耗漠南三部的力量,因為作為雙方盟友的我們和後金不到戰爭的後半段是不會下場的。
而我們先行攻取新民州的優勢在此時就體現出來了。
後金的大部分軍隊都在新民以西。如果後金想要協助科爾沁,要麼從北方抽調駐屯軍支援,這是穩妥的做法;要麼冒險從盛京派出援軍從曾十堡、中固城越過我們的攔截支援科爾沁。
不論哪種,都是有利於我們的。前者有利削弱了後金北方駐屯軍實力,為之後形成包圍圈的北線部隊緩解了壓力,後者有利於我們進一步削弱後金在盛京方向的實力,減少決戰的損失。
更不用說,後金盛京的糧食四成以上來自開原以北,在黃龍府的糧倉完成初步收集後,透過伊通河、克爾素河兩段河陸聯運到達葉赫河,經過威遠堡、開原匯入遼河,運抵在十方寺、開城,再從陸路運輸到盛京。
我們攻佔新民州後,後金的糧食運輸線就會北移,增加對方的負擔,消耗對方實力。
如果完成包圍圈,就等於切斷了後金從北部獲得糧食的路線,即使是盛京城堅,城高糧多,盛京周邊數百萬人的吃喝就夠他們難受了,最後採用圍困也是可行之計。”
楊璜看安如器越問,想辦法攻取新民州的必要性就越高,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丟人丟到家了。
蕭奕和楊璜不同,他倒是興致勃勃,賈璉講的越好,他越高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