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防風(第1/4 頁)
防風:自然的防風屏障與藥用瑰寶
一、防風的植物學特徵
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又名銅芸、回雲、回草、百枝、百種,隸屬傘形科防風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度通常在30
-
80厘米,全株光滑無毛。根部粗壯,呈細長圓柱形,時有分歧,外皮呈現淡黃色。
(一)形態特徵
根:根為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略彎曲,長度在15
-
30厘米,直徑0.5
-
2厘米。根的表面呈灰棕色,較為粗糙,有縱皺紋、眾多橫長皮孔以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根頭部存在明顯密集的環紋,部分環紋上還殘留著棕褐色毛狀葉基。其質地較輕,疏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皮部為淺棕色,有裂隙,木部呈淺黃色。防風根具有獨特的氣味,味道微甘。
莖:莖單生,從基部分枝繁多,斜向上生長,與主莖長度相近,表面有細稜。
葉:基生葉叢生,葉柄扁長,基部有寬葉鞘,略微抱莖。葉片呈卵形或長圓形,大小為長14
-
35厘米,寬6
-
8(-18)厘米,為二至三回羽狀分裂。第一回裂片呈卵形或長圓形,有柄,長5
-
8厘米,寬2.5
-
4.5厘米,再次羽狀分裂;第二回裂片同樣是卵形或長圓形,長2
-
5厘米,寬1
-
2.5厘米,具短柄;末回裂片狹楔形,長2.5
-
5厘米,寬1
-
2厘米,頂生的通常3裂,側生的一般2裂,裂片全緣或帶有2
-
3個小裂片。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但相對較小,頂生葉簡化,僅存寬葉鞘。
花:復傘形花序數量眾多,生長於莖和分枝頂端,直徑2
-
4厘米。傘輻5
-
7(-9)條,長度在2
-
5厘米,長短不一。總苞片缺失;小傘形花序有花4
-
10朵,小總苞片4
-
6片,呈線形或披針形,長約3毫米,寬約0.6毫米,先端長漸尖,背面及邊緣長有柔毛。萼齒為三角狀卵形;花瓣呈倒卵形,白色,長約1.5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微凹,有內折小舌片。花柱基呈圓錐形,花柱長度是花柱基的2倍。
果實:果實為長卵形,長4
-
5毫米,寬2
-
2.5毫米,稍顯側扁,無毛。背稜鈍圓,側稜具有較寬的翅,與果體寬度相近,稜槽內通常有1條油管,合生面有2條油管。花期在8
-
9月,果期為9
-
10月。
(二)生長習性
防風適應性頗強,偏好涼爽氣候,耐寒且耐乾旱。多野生於草原、山坡以及林邊地帶。對土壤要求並非十分嚴苛,但以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最為適宜其生長。在黏土及酸性土壤中,防風生長狀況欠佳。由於防風是深根性植物,主根長度可達50
-
60厘米,因此在播種前需對土地進行深耕。
(三)地理分佈
防風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以及陝西、甘肅、寧夏、山東等地。在俄羅斯、蒙古、朝鮮等國家也有分佈。在中國,其分佈範圍廣泛,不同產地的防風在品質上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東北地區產出的防風,因當地獨特的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根條粗壯、粉質足,質量上乘,在市場上備受青睞。
二、防風的歷史應用與文化意義
(一)傳統醫學中的防風
防風在中國傳統醫學領域應用歷史極為悠久,是一味至關重要的中藥材。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防風的記載,被列為上品。書中記載防風“味甘,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
。這充分表明在古代,人們已然認識到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