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鹽梟(第1/2 頁)
由於每引鹽斤量頻增迭加,到今年時金陵鹽業已從開始每引四百斤增至五百五十斤,但實際上遠不止此數。商人赴鹽場買鹽,每引除定額四百斤之外,帶加恩免鹽一百五十斤,還有私自多拿的,平均下來每引將近六百斤。
也就是說,本來只有四百斤為一引,竟多至六百斤。從而多出大量的“無課之鹽”,由於鹽引的加斤又加重了對搬運工人的負擔,因為鹽場搬運工人是以每引為數,而不是計算重量的。
但官府在給鹽戶發火耗時又按照每引四百斤計算製鹽成本,多出的二百斤製鹽費用只能由鹽戶自己承擔。而且還經常剋扣,導致入不敷出,一直賠錢,做出的鹽越多,就賠的越多。沒有錢就制不了鹽,上交不了鹽就會被鹽課大使毒打甚至送進詔獄,偶爾會有逼死人命事情發生。
鹽戶們沒有工資,每年只能獲得剛夠吃的口糧和些許的生活費,他們被控制在鹽場裡,出去就得接受脫衣檢查,以防夾帶。他們製鹽的成本大約在每斤10-15文錢之間,但他們要想吃鹽,只能在市面上花500文錢才能買到自己製出的鹽,能吃上鹽的家庭不到十之二三,由於食鹽攝入量減少,偶爾還食不果腹,導致曬鹽中病死的、累死的也大有人在。
“小的們說的句句屬實,絕不敢隱瞞大人!我們也是迫不得已才逃跑的,還請大人開恩,饒恕小人這一回!鹽戶們說完就不停的磕頭,賈珩連忙讓他們起身。對著李元芳說道:“元芳,你怎麼看?”
“大人,我覺得此事甚為蹊蹺!”
賈珩點點頭,他目睹此事後,心中感慨萬千,深知民間疾苦遠超想象,鹽稅繁重,民不聊生,貪官汙吏橫行,此乃國之大患。看來自己勢必要掀起一番腥風血雨,於是他讓玄甲軍先帶著流民一起去軍營保護起來,他們四人繼續踏上前往揚州的路途。
賈珩等人在揚州城外找到一戶人家,給了一些銀兩,留下幾個陷陣營士兵看好馬匹,四個人就跟著進城的人流走進城門,在城門口放一個框,要想進城每個人須繳納五個銅板方可入城,商人最低五兩銀子,上不封頂。
李元芳前去打聽,才知道這是鄭知府上任後就開始的,美其名曰“城門稅”,賈珩眉頭微皺,心中暗忖這所謂的“城門稅”怕是不合理的苛政。這時從城裡來了一騎,到城門口下馬後,對著城門官耳語了幾句,賈珩聽的真切,因為欽差大人還有幾日就要到金陵了,知府讓先停止收費,待欽差走後再開始。城門官聽完,便對著進城的人說道:“知府體恤民生艱難,城門稅就先免了!”
百姓聽完很是高興,賈珩搖搖頭也跟著進入城中,只見街道兩旁雖也算熱鬧,但百姓們臉上卻多有疲憊之色。
他們稍作打量,便直奔城中最負盛名的酒樓而去。進入酒樓後,夥計熱情地迎上來,將他們引到一處靠窗的位置坐下。
賈珩幾人才剛剛坐穩,就隱約聽到鄰桌傳來一陣竊竊私語之聲。好奇心作祟之下,賈珩一邊裝作漫不經心的喝著茶一邊不由得仔細聆聽起來。只聽其中一人壓著嗓子輕聲說道:“你們可曾聽聞?關振山那夥人昨天可是做了件大好事!又去救濟了好多窮苦百姓呢,不僅給他們分了糧食,連過冬的衣物都準備齊全啦。”
這人話音未落,另一人趕忙介面道:“誰說不是呢!如今這官鹽的價格簡直高得嚇人,要不是有關爺他們暗中使勁兒,壓低了一些鹽價,咱普通老百姓哪裡能吃得起鹽喲!”說罷,他長長地嘆了口氣,臉上滿是對關振山一夥人的感激與欽佩之情。”
賈珩靜靜地坐在桌前,聆聽著周圍人們對關振山的議論紛紛,心中暗自思忖起來。這個關振山雖然從事的是販賣私鹽這種違法勾當,但卻能如此深得民心,實在是不容小覷。
正當賈珩陷入沉思之時,突然,外面傳來了一陣喧鬧聲。他不禁抬起頭來,朝著門口望去。只見一群官兵如狼似虎般氣勢洶洶地從街道上快步走過。人群中頓時炸開了鍋,各種猜測和議論此起彼伏。這時,一個聲不屑道:“瞧他們那副樣子,肯定又是去抓那些可憐的小鹽販來充數罷了,哪裡有膽量去動關振山啊!”
同桌之人看了看四周,還好沒有人關注,便趕緊勸住他:“你可小聲些,你莫不是忘了他和鄭知府的關係,小心被人告發了去。”那人頓覺失言,便趕緊結了賬離開了。
聽到這話,賈珩的眉頭緊緊皺起。他此次千里迢迢來到此地,不僅是查鹽課貪腐案,還有暗中探查關振山販賣私鹽一事。
42歲的關振山是一名販私慣犯,數次逃過大禹的律法制裁,如今正在以揚州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