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革新之路(第1/2 頁)
在嶺南的悠悠歲月裡,胡秋水的醫館成了一方寧靜的港灣,也成了他與任一鳴重逢的契機。自從知曉任一鳴同為穿越者,且曾是機械車床工人後,醫館後院那方小小的石桌旁,便常常聚著兩人,茶香嫋嫋間,往昔現代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
“任大哥,想起穿越前,那些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彷彿還在眼前。”胡秋水輕輕抿了口茶,目光中透著懷念。
任一鳴苦笑著搖頭,“想又有什麼用,這裡是明朝,那些東西可都派不上用場。我這機械車床的手藝,在這時代,也就是個屠龍之技。”
胡秋水卻坐直了身子,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任大哥,您可別這麼說。這時代看似與咱們的過去天差地別,但也正因如此,才充滿了機遇。您想想,機械車床的原理,不就是利用機械的力量,更高效地製作物品嗎?這在任何時代都有價值。”
任一鳴愣了愣,“可這兒沒有現代的裝置,沒有那些精密的零件,能做什麼?”
“能做的太多了!”胡秋水興奮地比劃著,“就說這嶺南,百姓們農耕辛苦,咱們能不能根據車床原理,設計出更省力的農具?還有這醫館,藥材加工費時費力,要是有機械幫忙,效率能大大提高。”
任一鳴陷入了沉思,腦海中漸漸浮現出一些模糊的輪廓。他緩緩開口:“或許……真能試試。可這第一步,從哪兒開始呢?”
“先從最熟悉的農具入手。”胡秋水不假思索地說,“咱們設計一種新型的犁,利用槓桿和齒輪原理,讓牛拉起來更輕鬆,翻地也更深更均勻。”
說幹就幹,兩人開始四處收集材料。胡秋水利用醫館的人脈,從往來的行商那裡打聽各種金屬和木材的訊息;任一鳴則憑藉記憶,在紙上畫出設計草圖。每一筆落下,都承載著他們對這個時代的期許。
“秋水,你看這犁鏵的角度,再調整一下,入土會更順暢。”任一鳴指著草圖,認真地說。
胡秋水湊過去,仔細端詳:“任大哥,您說得對。還有這連線的部分,用鐵製的齒輪,能更好地傳遞力量。”
為了製作零件,他們跑遍了嶺南的鐵匠鋪和木匠鋪。每到一處,都小心翼翼地描述著零件的形狀和規格,生怕引起旁人的懷疑。
“師傅,我們想打造一些特殊的零件,您看能不能幫忙?”胡秋水走進一家鐵匠鋪,禮貌地詢問。
鐵匠師傅打量著他們,疑惑道:“啥樣的零件?你們先說說,我瞅瞅能不能做。”
任一鳴連忙拿出草圖,“您看,這個齒輪,齒要均勻,咬合緊密;還有這個槓桿,得用結實的鋼材,承受得住拉力。”
鐵匠師傅皺著眉頭,“這活兒可不簡單,材料也得講究,你們要這幹啥用啊?”
胡秋水笑著解釋:“師傅,我們想做個新奇的農具,幫鄉親們種地,您就當是行善積德。價錢好商量。”
鐵匠師傅這才勉強答應:“行吧,我試試,不過做不好可別怪我。”
零件製作過程中,問題接踵而至。材料的質量參差不齊,尺寸也總是出現偏差。兩人只能一次次地返工,耐心地和工匠們溝通。
“師傅,這齒輪的尺寸不對,再小一點,不然和其他零件裝不上。”任一鳴看著剛做好的齒輪,無奈地說。
“哎呀,已經很費勁了,你們要求也太高了。”鐵匠師傅嘟囔著,但還是重新拿起工具。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改進,零件終於陸續製作完成。接下來就是組裝,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兩人在醫館後院搭起了簡易的工作臺,小心翼翼地將零件組裝起來。
“秋水,把那個槓桿遞過來,小心點,別碰壞了。”任一鳴全神貫注地盯著手中的零件,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胡秋水雙手捧著槓桿,緩緩遞過去:“任大哥,你看這樣裝對不對?”
隨著最後一個零件安裝到位,新型犁終於組裝完成。兩人滿懷期待地將犁拉到郊外的農田,準備進行第一次試驗。周圍的百姓聽說了這件事,都紛紛趕來圍觀,眼神中充滿了好奇和懷疑。
“這倆後生搞的啥玩意兒?能比咱用了幾十年的犁好使?”一位老農疑惑地說。
“誰知道呢,看著怪複雜的,說不定就是個花架子。”另一個人附和道。
胡秋水和任一鳴沒有理會眾人的議論,他們將牛套上犁,深吸一口氣,發出了前進的指令。牛緩緩向前走去,犁鏵輕鬆地切入泥土,翻起的土壤均勻而整齊。
“成功了!”胡秋水興奮地跳了起來,緊緊握住任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