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對抗漸凍症的中西探索(第1/2 頁)
在胡秋水於民間行醫的日子裡,嶺南的醫館成了百姓們尋求希望的港灣。這日,醫館外陽光熾熱,蟬鳴陣陣,一位身形清瘦的年輕男子在家人攙扶下,緩緩走進醫館。男子名叫蔡小石,面容憔悴,眼神中透著疲憊與無奈。
胡秋水見狀,趕忙迎上前去,將他們安置在診臺前。只見蔡小石四肢肌肉明顯萎縮,雙手微微顫抖,連簡單的動作都顯得十分吃力,說話時,言語也含糊不清,聲音微弱。
胡秋水先為蔡小石仔細診脈,脈象細弱無力,且伴有澀象,如同溪流在乾涸的河道中艱難流淌。接著,他又觀察蔡小石的舌苔,舌苔薄白,舌體胖大且有齒痕,舌面津液稀少。從中醫理論來看,人體的肌肉、肢體運動與脾胃、肝、腎三髒密切相關。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肝主筋,腎主骨生髓,肝腎同源,精血相互滋生。蔡小石的種種症狀,表明他的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無法濡養肌肉;肝腎虧虛,筋脈失養,導致肢體痿軟無力。
胡秋水輕聲詢問:“小石兄弟,你這症狀是怎麼開始的?平日裡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蔡小石艱難地開口,每一個字都像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胡……先生,我起初只是覺得手指有些僵硬,使不上勁,後來慢慢地,手臂、雙腿都越來越沒力氣,連走路、拿東西都變得困難,最近說話也……也不利索了。”
家人在一旁補充道:“他吃飯也越來越費勁,吞嚥都很困難,夜裡還老是睡不好,翻個身都難。”胡秋水聽後,心中已然明瞭,這極有可能是中醫裡的“痿證”範疇,類似現代醫學中的漸凍症。漸凍症在中醫雖無完全對應的病名,但根據其症狀表現,多與肝腎虧虛、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痰瘀阻絡等因素有關。
從自我診斷依據來看,蔡小石四肢肌肉萎縮、無力,這是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無法滋養肌肉的典型表現;言語不清、吞嚥困難,是因為脾胃虛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影響了咽喉部的正常功能;睡眠不佳、翻身困難,則與肝腎虧虛,陰不制陽,虛熱內生,擾亂心神以及筋脈拘攣有關。
胡秋水深知,治療此症需從整體出發,多管齊下。他決定採用針灸、推拿和中藥相結合的方法,以延緩病情發展,改善症狀。
在針灸方面,胡秋水選取了陽明經上的穴位為主,輔以肝腎經穴位。“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胡秋水耐心地向蔡小石和家人解釋道,“針刺陽明經穴位,如足三里、陽陵泉、合谷等,能調理脾胃,補益氣血,濡養肌肉;同時,配合肝俞、腎俞、太溪等穴位,滋補肝腎,強壯筋骨。”說著,胡秋水手持銀針,手法嫻熟地刺入穴位,根據穴位特點和病情輕重,施以不同的補瀉手法。每刺入一針,他都會仔細觀察蔡小石的反應,調整針刺的深度和角度。
在推拿按摩上,胡秋水著重對蔡小石的四肢肌肉和關節進行操作。他先用輕柔的手法,如揉法、摩法,放鬆肌肉,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就像春風拂過大地,喚醒沉睡的生機;接著,運用滾法、按法、彈撥法等,刺激肌肉和經絡,增強肌肉的力量,改善關節的活動度。在推拿過程中,胡秋水一邊操作,一邊與蔡小石交流:“小石,要是感覺哪裡不舒服,或者力度不合適,你就跟我說。”蔡小石微微點頭,雖無法言語,但眼神中充滿了信任。
中藥方劑上,胡秋水以參苓白朮散合虎潛丸加減。參苓白朮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能益氣健脾,滲溼止瀉,以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為氣血生化之源。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滲溼;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虎潛丸源自《丹溪心法》,具有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之效,用於肝腎虧虛之證。方中熟地黃、龜板、知母、黃柏滋陰降火;鎖陽溫腎益精;虎骨(今以狗骨代之)、牛膝強壯筋骨;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兩方合用,既能健脾益氣,又能滋補肝腎,標本兼治。
胡秋水一邊寫藥方,一邊講解:“小石,這藥得按時吃,它能幫你補脾胃、養肝腎,讓你的身體慢慢恢復些力氣。”蔡小石的家人接過藥方,感激地說:“胡先生,全靠您了,這病把他折磨得太苦了。”
在治療過程中,胡秋水也不禁回憶起現代醫學中對漸凍症的治療手段。在現代,西醫主要採用藥物治療,如利魯唑,它能抑制穀氨酸的釋放,延緩病情進展,但只能延長患者幾個月的生存期,且價格昂貴,許多患者難以承受。還有依達拉奉,可清除體內自由基,對神經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同樣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