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古醫探幽尿毒症之秘(第1/3 頁)
在嶺南,胡秋水憑藉著一系列創新之舉,已然成了當地頗有名望之人。他的醫館,每日都門庭若市,百姓們帶著病痛與希望紛至沓來。這一日,醫館裡來了一位面色蒼白如紙、身形消瘦的中年男子,他腳步虛浮,被家人攙扶著走進醫館。
胡秋水連忙起身相迎,將男子安置在榻上。只見男子眼瞼浮腫,下肢水腫明顯,按之凹陷難起,氣息微弱,還不時發出陣陣咳嗽。胡秋水先是為其仔細診脈,脈象沉細而澀,猶如在細沙中艱難穿行的絲線,微弱且不流暢。接著,他又觀察男子的舌苔,舌苔白膩且厚,舌體胖大,邊緣有明顯的齒痕。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的水液代謝主要與肺、脾、腎三髒相關。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脾主運化,將水谷精微及水液佈散周身;腎主水,對水液代謝起著主宰作用。而眼前這位患者,種種症狀皆指向水液代謝嚴重失常,病位主要在腎,兼及肺脾。胡秋水推斷,這很可能是中醫所說的“關格”之症,類似現代醫學中的尿毒症。
“關格”之名,最早出自《內經》,乃是一種以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危重病證。在胡秋水看來,此患者長期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運化,水溼內生;加之勞倦過度,傷及腎氣,腎失開合,最終導致水溼濁邪內蘊,三焦氣化失司,故而出現如此嚴重的病症。
為了進一步確診,胡秋水詳細詢問患者的生活起居與症狀表現。患者表示,近些時日,不僅尿量明顯減少,每日排尿次數屈指可數,且尿液顏色深黃,質地濃稠,猶如濃茶一般;同時,還伴有嚴重的噁心嘔吐,吃什麼吐什麼,甚至連喝口水都難以嚥下;腰部時常感到痠痛,彷彿有重物壓著,周身乏力,精神萎靡,夜晚更是難以入眠,稍有動靜便會驚醒。
從中醫角度而言,這些症狀都與“關格”的病症表現高度吻合。尿量減少是因為腎失開合,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尿液濃稠發黃,是體內溼熱之邪蘊結的表現;噁心嘔吐則是由於脾胃虛弱,無法運化水谷,加之濁邪上逆,侵犯胃腑,導致胃氣上逆;腰部痠痛是因為腎主腰部,腎虛則腰部失養;周身乏力、精神萎靡是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而失眠易驚,則是因為心神被擾,體內陰陽失衡。
胡秋水深知,治療此症刻不容緩。在古代,雖然沒有現代先進的醫療裝置,但中醫憑藉著千年傳承的智慧,依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他決定先從調理脾胃、化溼降濁入手,以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清除體內的溼濁之邪。
胡秋水為患者開出了一副中藥方劑——黃連溫膽湯合吳茱萸湯加減。黃連溫膽湯出自《六因條辨》,具有清熱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方中黃連苦寒,清熱燥溼,瀉火解毒,能清中焦之溼熱;半夏辛溫,燥溼化痰,降逆止嘔,可化痰溼、止嘔吐;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助半夏化痰溼之力;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能利水溼、健脾胃;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協助黃連清熱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以助痰熱之邪的消散;甘草調和諸藥。吳茱萸湯源自《傷寒論》,主要用於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方中吳茱萸辛苦性熱,入肝、脾、胃經,既能溫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人參甘溫,補氣健脾,與吳茱萸配伍,溫中補虛之力尤強;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與吳茱萸合用,增強降逆止嘔之功;大棗甘平,益氣補脾,調和諸藥。兩方合用,既能清熱化溼,又能溫中降逆,針對患者脾胃虛弱、溼熱內蘊、濁邪上逆的病症,可謂是對症下藥。
除了內服中藥,胡秋水還為患者制定了一套獨特的飲食與養生調理方案。他叮囑患者,飲食務必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溼、益氣養血功效的食物,如山藥、芡實、薏米、紅棗、桂圓等。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可煮粥食用,既能健脾益胃,又易於消化吸收;芡實,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可與大米一起熬煮成芡實粥,常食能起到健脾利溼、補腎固精的作用;薏米,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的功效,可煮水飲用,或與紅豆一起熬製成紅豆薏米湯,能有效清除體內溼氣;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可直接食用,也可泡茶飲用;桂圓,味甘,性溫,歸心、脾經,能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可與紅棗一起燉湯,既能養血安神,又能滋補身體。
在生活起居方面,胡秋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