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李向陽下鄉記1(第1/2 頁)
在慶王退下後,場中的首領們面面相覷,雖然心中仍有疑惑,但他們知道現在不是猶豫的時候。王爺的命令已經下達,他們必須儘快行動。
首領們回到各自的駐地後,開始召集手下的智囊和謀士,商討如何在各自的領地內發展。他們明白,王爺的支援是難得的機遇,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需要透過考驗,才能真正成為大明帝國的子民。
幾天後,王爺的使者們陸續抵達各個駐地。這些使者帶來了王爺的指示和資源,幫助首領們規劃發展路線。有的駐地開始興修水利,有的則大力發展農業,還有的著手建立貿易路線。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駐地的變化逐漸顯現。首領們也開始意識到,王爺的考驗不僅僅是關於發展,更是關於他們對帝國的忠誠和能力的考驗。
幾個月後,王爺再次召見了這些首領。這一次,首領們帶著各自的成果和報告,信心滿滿地來到王爺面前。王爺仔細聽取了他們的彙報,滿意地點了點頭。
“你們做得很好,”王爺說道,“現在,你們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忠誠。從今天起,你們就是我大明帝國真正的子民了。”
首領們激動地跪拜謝恩,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他們知道,這只是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但他們已經準備好迎接挑戰,為大明帝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在這其中,就有一個部落,發展十分迅速,收穫十分巨大,當地的民眾更好的感受到了大明的友好。
當慶王離場之後,會議廳內幾十個部落首領躊躇滿志,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的機遇,也是大明對他們的一次考驗能否透過考驗那麼將關係他們部落的生死存亡。
甚至,慶王府長史也曾明確與他們講明
由於這幾十年來恢復大明的部落實在太多而為了更好發展。
這些部落名義上接受大明統治,但實則依舊是在境內割據。在大明強盛之時,自然會接受大明的統治。
一旦大明衰落又會威脅到大明的地位,所以他們這些部落必須接受朝廷的重新分化。
當然,貴族的利益,大明依舊是尊重的。
但尊重的前提:實力。
在未來的時間內,慶王會對內附各族進行支援,並最後進行評分,獎品十分霸道:慶王府麾下世襲千戶之職。
自從第1批內富以來的民族,自己已有十幾年,而他們在這十幾年中生根發芽。為了本就不多的利潤打生打死。
不僅十分影響,寧夏未來的發展更是容易造成人口的消失。
目前由慶王牽頭,阿斗調派一大波秀才舉人進入寧夏,要盤活寧夏經濟。
大明上下一盤棋,誰也不能少。
同時,作為建文時期大明經濟總設計師的蝦仁,此時也正在興建理工學院。
當然這一切只是開頭。
馬家溝,位於賀蘭山下的一座小村落,其中的老老少少基本上姓馬,祖上乃歸附元朝的漢家兒郎。
當初老祖宗隨師西征,晚年歸鄉,得到了不少賞賜,隨後便在此地生根發芽,如今時過境遷百餘年。
最初的老宅已經破敗,曾經幾千人的大村子,也因為這幾十年的戰爭損失了大量人口,目前村裡只剩下2000多號人,基本上是老人小孩居多。
成年婦女次之,目前只剩下幾個青少年。
而作為家中輩分最大也是飽讀詩書的馬天佑被推為村長。
作為一個村的希望,馬天佑也參加了前段時間的會議。
“天佑,這位是”
“七舅姥爺,這位李向陽李書記,是朝廷派來給我們的先生叫什麼駐村書記”
李向陽,十五歲,本是項城人,從小天資聰慧,去年成了秀才,之後又響應朝廷的政策,領了俸祿,被派到了寧夏馬家溝這塊地方,當了駐村書記。
駐村書記是蝦仁根據穿越前以及秦漢以來地方上三老政策融合之後搞出來的一個職位。
一村一書記是蝦仁追求的目標。
但是響應這政策的少,畢竟,在古代能讀書的無一不是百裡挑一的富豪,家裡殷實的家族。
當然,這些秀才也是他們鄉里百八十里地的天之驕子,這幫傢伙在學問上都是一等一的,並且心氣高傲,對於這種高傲的傢伙,朝廷早有一套拿捏的方法。
君子可欺之以方。
而蝦仁就以一種極為挑逗諷刺的語氣寫了一封《告天下秀才舉子書》
大意三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