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浙東反攻(第1/2 頁)
技師、技工制度極大的調動了“豐南號”工業生產的創新能力。
短短几個月,在幾個現代人給他們研製指出方向後,創新的動力增強了,產出的成果也百花齊放。
在老管說要製造平板玻璃並向他們描述了平板玻璃的用途後,玻璃廠技師和技工在沒有浮法生產玻璃的的工藝情況下,採取平面澆鑄玻璃料,然後用平面一次性壓片的方法生產出半米見方的平板玻璃。
生產出來的平板玻璃,雖然粗糙了一點,有的地方還有氣泡,也有薄厚不均勻的缺點,但是作為窗戶玻璃使用已經勉強了。
一個技工按照老管的講的思路,找來透明度最好的玻璃磨製出來了老花鏡片。
雖然沒有現代的方法去檢測人眼睛的老花度數,但是隻要有精密一點的厚度測量工具,那麼可以採用鏡片測試的方法,相對能量出某個人適合的鏡片厚薄。
這大清的時候,近視眼少,但老花眼還是有一些,大家覺得以後可以製造一些老花鏡作為商品。
當然,也可以嘗試製造簡單的望遠鏡作為商品。
最為積極的是生產任務壓力最大的桅燈廠,把壓力轉化為動力了,聯合冶煉廠研發了人工抽絲技術。
將鍛打後的鐵塊再次熔鍊成紅色鐵塊後從鐵質的細小圓孔中用人工拉出,形成了類似現代的鐵絲。
然後稍微鍛打就可以作為桅燈的金屬外框架用,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鐵匠勞力。
還有就是研發了利用水力鍛打鐵皮,這樣也節約了大量的鐵匠勞力。
在沈濤濤的指點和幫助下,又研發了水力衝壓機,將鍛打好的鐵皮進行衝壓成型,又節約了一部分勞力。
綜合三項技術改進,大量的成熟鐵匠技工從前期鍛打的崗位轉到後期鉚接的崗位上,桅燈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在沈俊浩前期的試驗下,將簡易的水力發電設施用在了電解氯化鈉容易上,產生了少量的氯氣,然後將氯氣匯入石灰水裡,製成了次氯酸鈉,也就是漂白粉。
漂白粉一旦應用到造紙業上,那造出的紙張就不再那麼黃不拉幾,而且也起到了消毒作用,很顯然,“豐南號”即將用上更為衛生的衛生紙了。
幾項研發創新的的工程師和技師、技工都得到了“豐南號”的獎勵,尤其是桅燈廠的工程師,得到了有些令人眼紅的獎勵。
沈雲峰不但為他們舉行了頒獎儀式,還將獎勵的情況貼在了人來人往的地方,讓大家都能看到,即使不識字,也會朝識字的打聽發生了什麼事。
就是要創造一種輿論,知識才是改變生活質量最直接的捷徑,物質獎勵將不斷調動人們研究生產技術的主觀能動性。
就在“豐南號”轟轟烈烈的大生產的時候,大清帝國在浙東的轟轟烈烈的反攻拉開的帷幕。
奕經也和奕山一樣,身為八旗的皇親,不相信漢人,也不信任當地人民群眾。
幕僚臧紆青曾建議:從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勇士萬人,於沿海及本地招募漁、蛋、鹽民二萬人,分伏寧波、鎮海、定海,“人自為戰,戰不擇地”,襲擾敵人,使其“步步疑忌驚惶,所在皆風聲鶴唳,俟其魂飛氣餒,然後蹙以大軍,伏舟港口,內處交逼而盡殲之”;同時,派當地紳士各率兵勇分伏於定海、鎮海、寧波三城,“預為內應”。
對這樣一個頗有見地的“散攻之法”,奕經雖奏報道光帝批准執行,但他還是不敢依靠人民力量抗敵,因而只採納了臧紆青關於裡應外合的主張,而對於散戰疲敵、先疲後打的方案,則摒棄不用。
2月10日,奕經等移駐浙江省城杭州。3月上旬,各省援兵到齊,共計一萬一千餘人,另有水勇、鄉勇二萬餘人,陸續開赴浙東前線。
奕經等認為兵力已厚,決定採取明攻暗襲,同時並舉”的方針,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和定海。
其具體部署是:水路(即東路)以乍浦為基地,陸續渡海,潛赴舟山各島及定海城內外,預為埋伏,候期舉動。
陸路(即南路)分為兩支:一支以二千四百人在慈谿(今慈溪縣慈城鎮)西南三十里之大隱山集結,準備進攻寧波;另一支以一千九百餘人在慈谿西門外的大寶山集結,準備進攻鎮海。
此外,還在寧波、鎮海之間的梅圩預伏勇壯三千餘人,準備中途截擊英船。
另由余步雲率兵二千駐奉化防堵,文蔚率兵二千進駐長溪嶺(慈谿西北)督戰,奕經率兵一千三百餘人駐於紹興以東的東關居中排程,特依順率兵一千二百餘